十世纪初在民间评说基础上形成的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日本平安时代(八世纪末至十二世纪)初期,和歌创作转入衰微。由于假名与汉字交混的书写方式的产生,日本的民族文学获得了自由自在地表现的手段,这对于散文化的物语文学的产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物语文学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汉诗文,六朝和隋唐传奇文学的影响。物语文学从一开始就分为虚构物语和歌物语两类。前一类是将民间传说加工、提炼成具有传奇色彩的完整故事,如《竹取物语》、《落窪物语》等。后一类融歌与散文为一体,以《伊势物语》、《大和物语》为代表。两类物语都脱胎于神话和民间传说,是向独立故事发展的一种文学形式。问世于十世纪初的《竹取物语》,是最早的一部物语文学。它叙述一位伐竹老翁在竹心发现一个小女孩,带回家中哺养,三月后女孩长大,贵族子弟和皇帝垂涎她的美貌前来求婚,均遭拒绝和嘲弄,她也在这些凡夫俗子茫然失措之际升天离去。这个故事带有明显的民间传说的色彩,但从情节描写的细腻和人物性格比较突出来看,它已经有别于那种片断的古代传说,初具有完整结构的短篇小说的形式。与《竹取物语》几乎同时写成的另一部物语文学作品《伊势物语》,由一百二十五篇短篇汇集而成。各篇相对独立,全书却有一个中心人物贯穿,这种规模和结构标志着物语文学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一些受过较高文化教养、眼界较为开阔的贵族妇女,写出不少反映宫廷和贵族生活的物语文学作品,将物语文学的发展推向全盛。产生于这个时期的《源氏物语》和《宇津保物语》,分别代表了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源氏物语》最先表现出虚构物语与歌物语的结合,并以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和出色的心理描写,促进了物语文学的发展。《宇津保物语》的故事结构与《竹取物语》相仿,但矛盾冲突集中在皇太子和宫廷显贵争权夺利的场合上来表现,以大胆触及社会现实而独具特色。十二世纪末,出现了被称为“历史物语”的《荣华物语》和《大镜》等作品。前者叙述了宇多天皇至堀河天皇约二百年间“摄关”政治的大致情况。后者仿效我国《史记》的列传体,记叙了简单的帝纪,对贵族内部的权势之争有所批判。这时期出现的《今昔物语集》则属“评说物语”,其主要价值在于卷二十二以下的“世俗说话”,从中可以看到平安末期一般市民的生活情景及武士阶级的兴起。作品使汉语、佛语、俗语混合的新文体,语言明快、简素、基本摆脱了过去的物语文学中纤弱、缠绵的风格,为即将产生的战纪物语准备了条件。十三世纪三十年代,镰仓时期的日本文坛先后出现了《保元物语》、《平家物语》等作品,这些战记物语着力表现新兴武士阶级的精神特征和行动要求,多方面地反映出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变革,并完全采用和汉混合的新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过去的物语文学有重大区别。它标志日本古典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