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洛特尼科夫起义

十七世纪初期俄国农奴制加强时期爆发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因领导者是波洛特尼科夫而得名。十六世纪后期,由于商品关系的发展,俄国封建主迫切需要金钱,他们竭力扩大自己经营的土地,向农民勒索货币和实物地租。到十六世纪末期,普遍实行劳役地租,封建主采用经济的或经济外强制的办法,强制依附农民为他们耕种。沙皇政府频繁的对外战争,特别是在立沃尼亚战争期间,农民赋税不断增加,土地锐减,连年荒芜。农民为了逃避饥荒和赋税的压迫,成群逃往南部无人居住的黑土草原地带。这些逃亡农民称为哥萨克。农民的逃亡造成农业劳动力奇缺。为此,沙皇政府颁布法令,限制农民逃亡,还重新调查土地和户口,从而使很多农民再次沦为农奴。当西欧各国农奴制逐渐绝迹的时候,俄国的农奴制反而加强起来。十七世纪初,国内连年饥荒,有的地方整村饿死,仅莫斯科地区,几年内就饿死十二万七千人。这期间,俄国大贵族与中小贵族间,为争夺沙皇皇位而互相混战,代表大贵族利益的瓦西里·叔伊斯基即位为沙皇(1606-1610年)后,人民的灾难更加深重。各地农民纷纷爆发起义,如奥卡河东部摩尔多瓦人的起义,俄罗斯南部阿斯特拉罕的起义,西北部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的起义。声势最大的是西南部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民和哥萨克人的起义。

波洛特尼科夫出身农奴,青年时不堪忍受压迫,逃亡到顿河流域哥萨克的住区。他曾被鞑靼俘虏,被卖到土耳其,做了划船的奴隶。在一次土耳其海战失败时获得解放,从威尼斯经波兰辗转回到俄国。1606年夏天,他成为西南部农民起义的领袖。波洛特尼科夫率领起义者从普迪夫尔出发,9月在卡卢加战胜沙皇政府的军队,打开了通往莫斯科的道路。10月间进抵莫斯科,向城内散发传单,号召市民杀死贵族和商人,农民惩治封建主,夺取他们的土地,消除农民依附关系。波洛特尼科夫还提出拥护“贤良”沙皇的主张。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到十万人。一些小贵族也趁机加入起义队伍,以借用起义的力量实现其反对大贵族的目的。12月10日科特雷村的战役中,在沙皇政府和外地援军的夹击下,起义军被击败。波洛特尼科夫率军退往卡卢加。1607年5月普切里尼亚河上的战役中,起义军击败沙皇政府军,随后主动退到土拉城,与伊凡·高尔察克夫领导的另一支起义队伍汇合,共同抗击政府军,坚持四个月之久。10月,政府军攻城不克,遂在乌帕河上修坝,致使洪水冲入城内,淹没了藏弹药的地窖,冲毁了粮秣和食盐储备,起义军弹尽粮绝,终于10月10日撤出战斗。波洛特尼科夫与高尔察克夫被俘并解往莫斯科。高尔察克夫被立即处死,波洛特尼科夫于1608年被押送到卡尔戈波尔,抛入水中淹死。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