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

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产生在元末明初。《水浒传》的版本很复杂,有繁、简两个版本系统。繁本系统“文繁事简”,即文字较为细腻,而无征田虎、王庆的所谓“田王二传”。简本系统“文简事繁”,即文字粗简,却有“田王二传”。据今所知即有繁本近十种,简本十余种。重要的版本有下列几种:1.明嘉靖武定侯郭勋刻本。这是今天见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本子。全书一百卷,从宋江起义写起,到受招安后征辽、征方腊为止。无“田、王二传”;2.明天启、崇祯间杨定见刻本。全书一百二十回。它用郭本原文,又在征辽和征方腊之间加入了“田、王二传”。所以这个本子的内容最全,可以窥见《水浒传》的全貌;3.清初金圣叹评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金圣叹从仇视农民起义的立场出发,腰斩《水浒传》,只留郭本的前七十回,并加上卢俊义的惊恶梦,以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被斩尽杀绝作结束。他不但对原文有删改,极力歪曲丑化宋江,而且加上不少反动评语。他的评点删改在艺术技巧上是有些可供参考之处的。解放后出版的七十一回本《水浒传》即以金圣叹的评点本为底本,把楔子改为第一回,删去评点及惊恶梦的内容,将最后一回恢复为“排座次”。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全传》则是以郭本为底本,并参校了其他几种较早的本子,是目前较为完整的本子。

《水浒传》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历史事实为背景,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大胆、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一次农民革命的产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从而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作品描写了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下,先是个人的反抗,后来发展到小规模的聚义,而后起义队伍才得以壮大。他们不仅有“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替天行道救生民”这样明确的理想和口号,而且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和高明的战术,因而才能攻城略地,“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粉碎反革命武装的围剿,取得革命的进一步胜利。作品也忠实地表现了农民起义的弱点,最后接受了统治者的“招安”,写出其必然失败的历史命运。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如鲁达、李逵、武松、林冲等,热情地讴歌了他们的反封建压迫的斗争。同时从最高统治者皇帝到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差拨吏役、地痞流氓,广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突出了作品“官逼民反”的主题。高俅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就体现了统治阶级腐朽、丑恶的本质。正是这些人的欺凌、迫害,才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反抗。作品所塑造的农民起义领袖宋江的形象,有浓厚的正统观念和忠孝思想。作者不仅写了由他领导的这支农民起义军的接受招安,而且肯定了招安的出路,这是这部小说明显的局限。但是作品也真实地表现了起义军内部的反招安斗争,写出了受招安后的悲惨结局,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对接受招安的批判。《水浒传》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刻画。它善于抓住人物的阶级特质、人物不同的出身和经历,把人物置身在矛盾斗争的漩涡里去表现其性格的发展,因而即便是性格相近的人物我们也能把他们区分开来,如鲁达和李逵。作品还善于通过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没有以第三者的口吻插入大段的介绍,这正表现了我国小说的民族风格。通过生动而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也是《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水浒传》的结构也是独具特色的,它既是有机的整体,又有许多故事可以独立成篇,这种结构方式是适合表现农民起义这种题材的。它的情节生动而曲折,大小事件无不写得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水浒传》的语言是以当时群众的口语为基础,经作家加工提炼形成的。它明快、洗炼、生动、准确而富于表现力。人物的语言更是充分个性化的。写人状物,无不形神毕肖,绘声给色。《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广泛的。首先它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几百年来它所塑造的充满反抗精神的英雄人物,一直活在人民的心里。明清以来的农民起义无不受其影响,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学习斗争方法和经验,因此它遭到统治者不断地禁毁和抵制。在道光年间,反动文人俞万春甚至写出一部《结水浒传》(即《荡寇志》)来,妄图以续作的办法来抵制《水浒传》的巨大影响。《水浒传》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也被后世的作家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