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

【生卒】:1879—1940

【介绍】:

生于乌克兰赫尔松省雅诺夫卡村(今赫尔松州伊凡诺夫卡村)一个犹太血统的富农家庭。1896年毕业于尼古拉耶夫学院。青年时期就开始从事政治活动,1897年组织并领导“南俄工人同盟”,次年被捕,流放西伯利亚。1902年秋从流放地逃往国外,护照署名托洛茨基,从此即沿用此名。1902年10月前往伦敦,应列宁邀请,开始为《火星报》撰稿。1903年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讨论党章时支持马尔托夫立场,成为孟什维克。1905年2月回国,参加俄国革命,12月任彼得堡工人代表苏维埃主席,当月被捕,又一次被流放西伯利亚。1907年2月在流放地又逃往国外,同年4月出席在伦敦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会,持“中派”立场。1912年8月同孟什维克取消派等在维也纳结成“八月联盟”,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旅居瑞士、法国,后被法国驱逐,到纽约。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后,托洛茨基5月回到彼得格勒,参加区联派,即“统一社会民主主义者区联组织”(中派主义组织),8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与区联派一起加入布尔什维克,并当选为中央委员,9月当选为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主席,10月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先后担任外交人民委员(外交部长)、陆军和海军部人民委员(国防部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17年12月担任与德国议和的苏俄代表团首席代表,1918年初,拒绝在《布列斯特约》上签字,主张不战不和。1920年11月向中央全会提出《工会及其今后任务》提纲初稿,以工会问题挑起同党中央的斗争,并反对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1923年10月致信党中央,攻击党的机关干部和党内民主制度,后来又发表《四十六名反对派分子的声明书》,要求撤换党的领导,改变党的路线。在1924年1月和5月举行的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上受到批判。同年9月又发表《论列宁》、《十月的教训》,反对党中央,把列宁描绘成中国封建式的“官僚”,“布朗基主义者”,同时吹捧自己是“十月起义的中心人物”。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对其提出最严厉的警告,并通过了《关于托洛茨基的言论的决议》;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也通过相应的决议,解除其陆海军人民委员和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托洛茨基却鼓吹“世界分工”论,与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相对抗。1926年夏与季诺维也夫等人联合,发表《十三人宣言》。同年10月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决定撤销其政治局职务。1927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八次全会决定撤销其执行委员职务。其后,托洛茨基又提出《八十三人政纲》、《反对派政纲》等反党纲领,攻击列宁的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同年11月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决定开除其党籍。1929年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国,流亡到土耳其、法国、挪威等地。1936年12月定居墨西哥。1938年在巴黎组成“第四国际”(又名“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发表《资本主义垂死呻吟和第四国际的任务》宣言(简称《过渡纲领》)。1940年8月20日在墨西哥遭暗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