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许地山
,名赞堃,地山是字,笔名落华生。原籍福建,生于台湾。进步的学者与作家。一生从事教学和写作,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是文学研究会的创办者之一。曾留学英、美,到过印度、缅甸。对宗教和印度文化很有研究,著有《印度文学》、 《中国道教史》(上)、 《扶箕迷信底研究》以及论文集《国粹与国学》等。
“五四”时期受当时美学思潮的影响,也写过少许的美学文章。但他的文艺美学思想,主要通过创作实践表现出来。文学创作方面有散文集《空山灵雨》,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 《危巢坠简》以及戏剧、诗歌等。他的文学作品,大都是对黑暗的旧社会、腐败的现实的揭露与诅咒,肯定知识分子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与反抗,歌颂劳动者的勤劳与质朴,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这与他在学术文化领域对中国封建主义旧传统的批判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苦闷与慨叹,这正是他不满现实,要求革新,却又看不到出路的矛盾心情的反映。许地山既有渊博的学识,又有很高的表现才能。他的作品,意境优美,情节具有传奇性,人物刻画细腻入微,栩栩如生,很有感染力量,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有的作品思想倾向比较消极。
他对宗教很有研究,也很受它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例如,在他的几部代表性的作品中,主人公对来自旧礼教的迫害、世俗的诽谤和亲人的叛卖等,都不作积极的反抗、争辩,不主张“以牙还牙”,而是忍让,以德报怨,其结局或以自杀肉身求得精神解脱,或经过苦行、磨难而终于使邪恶感化从善,这一切之所以可能,都是来自宗教信仰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到,许地山的美学理想不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社会真实,而是建立在宗教观念基础上的空幻的东西。抗日战争期间他居住香港,对现实有了较清醒的认识,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在文化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