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

【生卒】:1897—1979

【介绍】:

机会主义和分裂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叛徒。字特立,江西吉水县人。1897年11月26日生。1920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共中央局委员。“一大”后担任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在初期工人运动中,特别是在北方工人运动中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共中央局委员、工农部部长、兼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工作中忽“左”忽右。1924年5月曾被捕自首,并供出李大钊是共产党北方的领袖等情况,出狱后一直对党隐瞒。大革命失败后,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及常委会负责人,对革命悲观动摇,竭力阻止八一南昌起义的发动,把希望寄托在联合国民党军阀张发奎身上。1928年“六大”以后去苏联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1931年回国后,得到王明重用,被派到鄂豫皖根据地,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奉行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大搞宗派主义和肃反扩大化。1932年,他在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初时轻敌,后又畏敌退却逃跑,放弃鄂豫皖根据地,撤退到陕南川北一带。1935年又自动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同年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会议,确定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八月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重申两河口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张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委。他反对中共中央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定,主张红军向康藏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退却。8月巴西会议后,中共中央率一部分红军继续北上,同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张国焘坚持分裂主义错误,擅自率领一部分红军南下,向川康边境的天全、芦山、大金川、小金川一带退却逃跑,并于1935年10月在卓木碉自立伪中央,公开分裂党、分裂红军,使红四方面军受到重大损失。1936年6月,从湘鄂川黔地区突围长征的红二方面军到达西康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经中共中央和在甘孜的朱德、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同志的一致努力,张国焘不得不取消伪中央。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于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1937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延安会议,对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错误及其反党行为作了系统批判,并作了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此后,他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但他拒不悔改,于1938年只身逃出陕甘宁边区,投入国民党特务组织,从事反革命活动。4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其开除出党。全国解放后,张国焘逃往香港,后定居加拿大。1979年12月3日病死于加拿大多伦多,终年82岁。详见于吉楠编著《张国焘和〈我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