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开始确立,但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英国发展很快。一六四〇年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联合新贵族,打着宗教的神圣旗帜,依靠农民的力量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这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制度的第二次大搏斗,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害怕群众进一步革命的要求,很快就与封建势力妥协,导致了王政复辟。法国的发展虽然没有英国那样快,但走在欧洲大陆国家的最前面。经过长期宗教战争和社会动乱之后,法国形成了专制王权。在当时法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势均力敌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王权起着两个阶级调停人的作用,抑制贵族,照顾资产阶级,使资产阶级与贵族彼此平衡。这是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展的。因此王权具有进步性,它保证了法国民族国家的统一。除英法之外,其它各国的发展都很缓慢。地理大发现后,意大利不再是欧洲商业的中心;由于遭到外国的侵略,国势衰败。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权,封建和教会势力进行反扑。德国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遭到浩劫;战后全国分裂为三百多个小国。俄国这时还呻吟于反动的农奴制度之下。

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发展同其历史状况基本上是相适应的,除英、法外,其它各国的文学都没有出现具有全欧意义的作品。意大利逐渐丧失了它在欧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文学呈现衰败景象,出现了形式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为马里诺(1569-1625)。他长期在宫中服务,作品迎合贵族的需要和兴趣。诗歌绮丽浮华、堆砌典故、空洞隐晦。“马里诺派”诗歌泛滥一时。在德国形成了所谓“巴罗克”风格的宫廷文学,一味模仿外国,追求形式,这种文学统治了十七世纪的德国文坛。比较有影响的作家为格里美尔斯豪生(1622-1676),代表作为《西木卜里其西木斯奇遇记》(1669)。它通过一个痴儿的眼光来揭露士兵的种种暴行,并把它们与基督精神相对比,表明中世纪以来的基督教统治思想已经破产。西班牙文学由文艺复兴时期的“黄金时代”跌入衰落时期,作品中出现浓重的悲观失望情绪,艺术上追求感性享受。在戏剧方面还取得一些成就,莫里纳(1583?-1648)剧本《塞维亚的嘲弄者和石头客人》(1630)中的堂胡安(即唐璜)是一个玩弄女性的青年贵族典型,影响到后世文学。卡斯特罗(1569-1630)取材于谣曲的历史剧《熙德的青年时代》(1618),曾被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家高乃依选作创作的题材。卡尔德隆(1600-1681)是这个时期西班牙最重要的戏剧家,一生写了一百多部剧本,在西班牙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这个时期的俄国文学只出现一些歌谣、讽刺故事,戏剧刚刚萌芽。

十七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取得很高成就。它的基本主题是反对天主教会,反对国王专制,要求自由、平等,表现了资产阶级英勇斗争的精神。正如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圣经》为武器一样,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大量借用《圣经》故事。代表作家为密尔顿。密尔顿(1608-1674)的史诗《失乐园》(1667),以《旧约》为题材塑造了反叛者撒旦的形象,赞美了资产阶级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同时也探讨了革命失败的原因。长诗《复乐园》(1671)以《新约》为题材,通过耶稣拒绝诱惑的故事,赞美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坚强意志和美好品德。悲剧《力士参孙》(1671)取材于《旧约》,讴歌了同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英国的清教徒在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教徒作家班扬(1628-1688)的寓意小说《天路历程》(1678),描写了对虔诚的宗教信仰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清教徒对王政复辟以及英国国教教会的不满。十七世纪英国也形成了古典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为德莱顿(1631-1700),他的讽刺诗和颂诗标志着英国诗歌中古典主义的确立。他的戏剧作品将近三十部,包括悲剧、悲喜剧、喜剧、歌剧,虽运用无韵诗体,但严格遵守古典主义的戏剧法则及“三一律”。他最大的贡献在文艺批评方面。在《论戏剧体诗》(1668)、《悲剧批评的基础》(1679)以及许多作品的序言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他首先对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密尔顿等重要作家作出正确评价。由于他在许多方面的杰出贡献,文学史家通常把他创作的时代称为“德莱顿时代”。

十七世纪在法国最先出现了影响全欧的古典主义文学,并取得辉煌成就。古典主义拥护王权、崇尚理性,以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强调创作法规。这种文学思潮就其实质而论,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文艺运动,但带有一定的保守性。资产阶级拥护王权的目的在于借助王权的力量打击封建势力,发展自己的力量;强调理性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实行自我克制,一方面用来揭露贵族、教会。正因为如此,古典主义文学才在文学史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出现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家。高乃依(1606-1684)创作了三十多部戏剧,多为悲剧,代表作为《熙德》(1636)。他的悲剧主要是通过荣誉、责任观念与爱情或个人幸福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忠于国家、忠于君王的思想,赞颂公民美德,同时也兼顾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拉辛(1639-1699)创作了十一部戏剧,也多为悲剧,代表作为《安德洛玛刻》(1667)、《费德儿》(1677)。他的悲剧主要描写违背理性的非分情欲,矛头是指向贵族和教会的。莫里哀(1622-1673)为一代喜剧大师,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伪君子》(1664)、《悭吝人》(1668)等。在他的三十多部喜剧中,既讽刺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贪婪、吝啬、伪善、虚荣、荒淫等恶习,也歌颂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及仆人的聪明才智,影响巨大。寓言作家拉封丹(1621-1695)创作了二百三十九首寓言诗,巧妙地、曲折地反映了法国十七世纪的社会生活,概括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布瓦洛(1636-1711)总结了古典主义理论,写成了《诗的艺术》(1669-1674),成为古典主主的立法者和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