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主张,主要见于《论语》。《论语》主要记载了他在教育、政治、伦理、文化学术等方面的言论,同时也记述了他的一些神情语态,以及他的弟子的某些言行。这部著作,不仅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也是我国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和诸子散文的早期代表。
《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语言精练明快,含蓄深刻。书中语句简洁,如“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语句短小,浅近易懂。有些语句很形象,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孔子以流水比时间、以松柏后凋赞美坚强性格,说得十分形象,耐人寻味。有些语句相当幽默,饶有风趣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富有艺术性。还有不少语句具有格言的性质,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任重而道远”(《泰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过犹不及”(《先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等,含意深刻,概括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具有教育意义。
《论语》的另一个特点,是在简短的对话和人物活动的记述中,展现出一定的人物性格。如记载孔子同他弟子的谈话,“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这里把孔子对颜渊的称赞,子路的好勇好胜和孔子对他的批评教诲,都清楚地表现出来。有些简短的记事,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进》),则记述了孔子同他四个弟子的谈话,展现出五人各自的性格。子路坦率、不谦虚;冉求志向小;公西华谦虚;曾晳洒脱、谨慎;孔子从容不迫,善于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其中尤以曾晳的形象勾画得最为传神。其他记事,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从而后》(均见《微子》)诸篇,刻画出佯装狂人的隐者接舆,傲世的隐者长沮、桀溺和耿介淳厚的隐者荷丈人等形象,也都相当鲜明,具有个性。
《论语》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较大。其思想严谨,语言精当,为后世散文家所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