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的运用《常见结构方式的运用》文学写作

常见结构方式的运用

作品结构的方式虽然不拘一格,可以多种多样,正如王若虚在《文辨》中所说的:“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所谓“大体须有”,就是说基本的、带规律性的结构方式还是须有的。不同作者、不同内容的作品结构具体布局差别很大,但从基本的、整体的构架来看,还是可以归纳为某种类型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结构类型。

一、事件发展结构

事件发展结构是记叙类文体最基本的一种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又被称之为时序结构、纵向结构。因为任何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与时序同步。它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进程来安排结构,把事情发生、发展和各种变化的过程作为作品的线索,使作品层次安排的顺序总体上与事物发展的次序相一致。这种结构方式与事物发展的“时序结构”吻合,来龙去脉清晰,如美国作家尼亚·温的《母爱日记》。

1998年夏

夏末,我和亚利克斯的孩子就会来到这个世界。医生说,一切正常。我妈妈说,新生命的降临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怀孕后期,我的感觉并不好。医生说这很正常,丈夫也把我的不适归咎于炎热的天气。

我们常常会谈论这个即将到来的孩子。也许,他会有蓝色的眼睛、红扑扑的脸蛋,还会有金色的头发;也许,她会有褐色的眼睛、黑色的卷发。在我们的想象中,他或者她一定会像电视广告中的宝贝一样可爱。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我们还精心布置了婴儿房。

1998年8月

如果让我选择留住一种心情,我一定会选择儿子降生时的心情。那一刻,我感觉天堂就在我心中。

乔·亚历山大8月29日下午1点零7分出生,比预产期提前了两周,体重6磅10盎司(约3.01千克)。这个粉嫩的小宝贝,看起来非常健康。根据阿普加新生儿评测(检测新生儿心率、呼吸和基本身体灵活性),他的各项指标也都不错。乔的头发是黑色的,眼睛是蓝色的,比我们想象的要漂亮很多。

我们在第一时间拨打了所有家人和朋友的电话,和他们分享快乐。夏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室内,护士笑容满面地进进出出,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完美。

不过,对我来说,这却是从天堂到地狱的旅程。前一刻,我还在天堂;后一刻,我就来到了地狱。

下午3点16分,乔皮肤健康的光泽慢慢消失,肤色开始变暗。护士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乔被送到重症监护病房。儿子被推走的那一瞬间,我的生命好像也随之而去。

我们的耳边是医生不断说出的专业术语,还有各种仪器发出的声音。我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只能一遍一遍地告诉他,我们爱他。

玻璃墙那边,有许多健康的宝宝,我能看见那些妈妈脸上难以抑制的幸福笑容。

乔仍然处在重症监护之中,医生说他体内的糖分正在异常代谢,而且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

亚利克斯把我紧紧抱在怀里,他说乔一定会好起来,一切都会好起来。我想我们的心从来没有如此靠近过。

我清楚地看见亚利克斯离开病房,钻进车里后,开始号啕大哭。

……

1999年1月

我们的世界倒塌了。1月的这个星期三下午,乔被确诊为重度脑性麻痹。

神经科的医生指着乔的X光片告诉我们,乔的大脑受损,已经严重影响到大脑的功能,属于重度残疾。

她告诉我们,乔永远看不到任何东西,永远学不会走路、说话或者我们能想到的任何事情。以现在的技术来说,重度脑性麻痹意味着我们没有任何希望。

我们抱着乔回到候诊室,静静地坐着,一动不动,等着拿药。然后,我们收拾好东西,抱着他回到车里。在车上,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坐在我们之间的乔大部分时间一动不动,没有任何反应。我们不知道他的想法,他也不知道我们的,我们对彼此一无所知。

那段日子,我们不想接任何电话。这是属于我们和乔的私人空间,我们不希望被任何人打搅。我们坐在婴儿房里,周围全是玩具,可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吸引乔的注意。我和亚利克斯的目光鲜有交流,痛苦的感觉是那样真切。我们孤独而无助,大部分时间只是紧紧抱着对方,在对方的怀抱里寻求安慰。每天晚上,我们轮流照顾乔。乔小小的身体常常因为肌肉痉挛而抽成一团。

一天晚上,亚利克斯看着天上的星星,一动不动地坐了一整夜。第二天,他对我说:“这就像死刑。”

然后,他重重地摔上了门。

是的,这就像死刑判决。我想一死了之。

理疗师说:“乔对一切没有感觉,这对他来说,或许是最好的。”

语言矫正专家说:“你们必须接受乔永远不能开口说话的事实。”

眼科专家说:“你们必须接受乔永远看不见的事实。”

可是不管怎样,当务之急是乔的治疗。我们抱着他到处求医问药,希望他不再像这样沉睡。

根据医生的建议,我把维生素混到给乔喝的牛奶里面。我给他活动身体,给他配药。下午,怀抱着他睡觉的时候,我能够闻到他身体发出的怪味。他的一头黑发也已经全部变白。

亚利克斯在乔出生前给我买了一个记事本,本子的封面上印有一个银色的摇篮。本来,这应该是乔出生后的大事记。可是,乔出生后,上面记录的只是关于康复理疗以及中医推拿技术的细节。

乔的脖子没有力量支撑起头,大脑也无法指挥肌肉的运动方向,所以,他的头总是没有方向地晃动。我们轻轻摸着他的头,希望他的大脑最终能够接收到我们的信息。

今天,我带着他到马路对面的教堂。路上,我第一次看到乔的表情有了细微的变化,看起来他好像喜欢风吹到脸上的感觉。

……

2000年秋

我和乔像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我的胳膊是他的,眼睛也是他的,我把全世界都给了他。他离不开我,我也不能离开他。

我沮丧的时候,总是会到他那里寻求安慰。只要能摸到他,抱住他,一切都会归于平静。

亚利克斯说我为自己和乔织了一个外人无法进入的茧,他说我已经忘记了什么才是正常的生活。我和亚利克斯的关系不再融洽,他说我的世界里只有乔,他觉得他应该离开了。

乔是我现在全部的人生,我的爱全部给了他,我不能把他从我的思想中赶走。

亚利克斯说,我们两个应该单独待些日子,只有我们两个。可是,太迟了,婚姻一旦出现裂痕,就难以弥合。

也许,在内心深处,我并不想分手。也许,现在根本不是分手的时候。可是,我知道我没有别的选择。

如果我不是一直坐在厨房,如果我不是正帮着乔活动手,我一定会错过这个重要时刻。

如果手机的铃声不是他最喜爱的旋律,如果我回电话的时候,没有往他的方向看,我一定会第二次错过这个重要时刻。

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所以,我亲眼看见乔正举着小拳头轻轻敲击。

本来那会是普通的一天,但是,在普通的日子里,总会有不普通的事情发生。几乎是偶然之间,我为我们的交流找到了突破点。

“敲一次代表‘是’。”我一边说,一边把他的手举起来,在桌上敲击了一次。

“敲两次,代表‘不’。”

“你想喝点什么吗?”

“不!”

“想让我抱你吗?”

“不!”

“想听音乐吗?”

“是!”

“你知道我爱你吗?”

“是。”

我们开始交谈了,乔和我。我敢肯定,他明白我说的一切。

我开始用一个新记事本记日记,日记的名字叫“复活”。

我和乔跨越了隔阂,他重生了,我也是。

(选自英国塞伦图书公司《七月的蓝色天空》)

二、空间变换结构

空间变换结构是一种横向的结构,这种方式以空间位置的转换来组织作品的有关内容。它并非不体现一定的时序,但更突出的是不同空间内容的组合。这种结构多为游记、散文采用。游记虽然要反映作者的游历过程,但一般不会写完整的事件,而是以写景物及有关的风情为主,往往是移步换景的方式,用作者眼中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系列画面,让人能随着作者游历的移动空间不断观赏到新的景象和了解作者的感受。干天全的《九曲银河泛舟》采用的便是空间变换结构。

本溪市的一位朋友说:“不去本溪水洞泛舟,你会遗憾的。”从几千里遥程的蜀国来到关东之地,当然不应带着遗憾归去。

我们顶着盛夏的骄阳驱车前往,车厢里闷热得像蒸笼一样。好在水洞西距本溪市只有三十五公里,车行不到一小时,我们就到了与水洞相连的太子河畔。走近一座树木葱茏的山前,山崖上“本溪水洞”四个朱红大字横印眼帘。字下的水洞呈半月状,形似张开的巨大鲸口。我们还未进它的口中,一阵凉气便扑面而来,顿时让人浑身清爽,步入宽敞的洞厅,来到银河码头。朋友说,这就是九曲银河的起点,往前可漫游四宫三峡四十八景。不待朋友往下介绍,性急的我已跳上游艇。

小艇逆流而行,但并无浪遏。银河水悠悠流淌,坐在艇里如行舟于微风轻拂的湖面之上。前行不远,来到遍布怪岩奇石的银河宫。只见两岸石笋耸立,有的形如宫前华表,有的状若宫中龙柱;洞顶钟乳倒悬,或似华丽的宫帏,或似精巧的宫灯,整个洞宫一派富丽堂皇的气象。“别只顾看上面,美景在水下呢。”经朋友提醒,我才发现我们的小艇是在色彩斑斓、嵯峨多姿的画境中穿行。洞壁的灯光将宫中所有景物倒映河中,小艇徐行,清波微荡,使得倒映的洞宫晃荡朦胧。身置这光怪陆离、浪漫而神奇的太虚幻景,谁不感到飘飘欲仙呢。

飘飘然游进了芙蓉峡。此峡虽不闻拍岸涛声,却见两岸石幔如波似涛,连绵起伏,滚滚向前翻涌,让人不由得联想起苏东坡的“大江东去”。与这磅礴气势相趣映的是,两岸岩壁上朵朵金莲在动中求静,以它们雍容清高的芳姿塑起了一幅“芙蓉壁画”。也许岸壁上容不下太多的莲花,洞顶上也开着不少。最引人注目的是洞顶上的“宝莲灯火”,其腾腾的火苗一律斜向洞口。问及何故,开游艇的小伙子说当年沉香获宝莲灯战胜了专制暴戾的二郎神,在西岳劈山救母后隐居此洞,他将宝莲灯悬于洞顶,让火苗外燃,以驱邪魔。听到此,身旁的朋友附耳说道:“地质专家说,这种奇观是由于洞内之风外吹所致。”不过,我更乐意听那小伙子的传说。

转过一个小弯,进入一片石笋世界,朋友指点说这是二仙宫。宫中石笋如林,细小的如雨后春笋,充满勃勃生机;巨大的如擎天玉柱,大有主宰乾坤之势。许多石笋形态奇特,似人似兽。大概因为我是凡胎俗眼,全神贯注地寻觅也看不出二仙何在。“瞧,那并立的两位不是吗?前面那位是太上老君,后面的是南极仙翁。”顺着朋友的手指一瞧,我颇有上当受骗之感地诘问:“那不是两只大猩猩吗?”朋友笑着警告我不要亵渎仙人,小心遭惩罚。正言笑间,突见两块横亘河中的巨石逼面而来。我眼前一黑,心中暗想“遭报应了”。谁知小艇自如地一转弯,眼前又有了光明。

当我仰首洞顶时,眼前雄奇的景象令我惊叹不已。整个洞顶布满尖突的钟乳,真如剑林悬天,刀丛排空,那森森的刀光剑影让人陡添豪气。剑林中最耀眼的是一对“雌雄剑”,分称“倚天长剑”“斩妖神剑”。两剑并身穿出洞顶,双刃凌波。我想阎罗王不知此处有这两柄利剑,要是知道了,一定要索去插入冥河惩治恶人的。

过了双剑侠,玉皇宫到了。峥嵘的钟乳气象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巨笏朝天”“天王宝塔”“麒麟望天”“太白神笔”“千钧锥”“仙姑石”,以及那些金碧辉煌的亭台和堆积如山的“奇珍异宝”,无一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鬼斧神工!”我不禁脱口赞叹。频频举起相机,贪婪地按着快门,心里恨不得把这里的仙境和宝物都尽数掠获。快出宫时,我却表示了极大的遗憾:“怎么没见玉皇大帝,玉皇宫里难道还能少了这位至高无上的万岁吗?”这次倒是朋友在对仙人不恭,他说:“玉皇大帝到凡间视察美女去了。”

“哈哈哈——”我和驾艇的小伙子开心地大笑起来,笑声惊起了在岩壁缝中栖身的蝙蝠。当一只蝙蝠从我眼前掠过,我才惊讶地发现他们身体的颜色竟鲜艳如红玛瑙。

观望着穿梭飞翔的红蝙蝠,游艇驶进了玉象峡。此峡险峻,“之”型河道可见其曲折。峡中的景观美不胜收,岸壁上石柱、石幔、石笋、石花组成的巨大图案有如热带丛林,那些形似各种飞禽走兽的怪石让人眼花缭乱。最让人难忘的是那涉脚河边吸水的大象。这大象虽然庞大,但有若玉石精雕。它的肤色青白,四肢齐全,象头、象耳、象眼、象鼻、象牙一应俱全。特别是那伸入清流的长鼻尤其逼真,游经跟前,仿佛听到它吸水的咝咝声。此象没有什么神话典故,这样我倒觉得挺好,它本来就是一只自然生就的大象啊。

小艇又转一个大弯时,顿觉寒风习习,烟雨空蒙。倏然间,“滴滴哒哒”的珠雨从天而降。我正抱怨没有雨衣蔽体,朋友笑道:“平时你想淋还淋不着呢,这是很难遇上的吉祥雨,淋了这雨可万事如意。”要真是吉祥雨就好了,我人瘦,但愿淋浴了此雨能长胖一点。雨后天晴,眼前的洞体高朗开阔,河道上三四艘游艇可自由回旋。在探照灯的辉映下,两岸巨大的白色石幔像喜玛拉雅山峡谷中的冰川瀑布,银光闪亮,冰清玉洁,那洞顶上玲珑剔透的石花和参差错落的钟乳,宛如朵朵雪莲,簇簇冰凌,在其间泛舟,仿佛在冰天雪地中滑行。没有噪声,没有尘埃,我心旷神怡地尽情领略一个玉宇澄清的世界。多好啊,这里的一切素丽、壮美、雄奇、宁静。

“还愣什么神,白极宫游完了。”朋友用手肘撞了撞我。定睛一看,游艇前巍然耸立着一个与河面差不多宽的巨石。驾游艇的小伙子说,要不是眼前的“天石”阻碍,前面的河道还很长很长。“太遗憾了!”我长叹。朋友笑骂:“你这不知足的家伙,往返漫游十里画山秀水,还说遗憾。”

真的,遗憾。九州东西南北的山脉相连,地上地下的水经贯通,若没有“天石”阻航,我们不知要游到多么遥远的地方,说不定要从这辽东大地下的九曲银河游到雅鲁藏布江的源头呢。

(选自《干天全散文诗歌选》,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三、时空交错结构

时空结构是一种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的纵横向交错结构。这种结构,以事件发展的时间推移为结构纵向安排的“经线”,以空间方位的转换作为结构横向安排的“纬线”。把一定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种种事情(或事情的各个片断)相互关联地交织在了一起,既从纵的方面表现出事物发展过程的时序,又从横的方面展示出事物存在的空间的变化。采用时空交错结构更能使作品的容量增大,形式更富于变化。许多中长篇小说由于事件发展的时间长、人物众多,所涉的环境分布广,势必要采用时空交错结构。就是短篇小说和散文,也有不少采用这种结构的。在戏剧中,时空交错的结构突破了传统戏剧反映生活的局限,通过多层次、多变化的时空组织,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由于人的意识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往往会造成情节不连贯统一的现象,在使用时要非常小心,以免出现凌乱模糊的情节结构。当作者意识到生活并非如想象中那样有序、单纯与透明时,他们便会运用一种能够同时体现空间性与时间性的时空交错的结构模式。这种模式意味着时空颠倒、交叉、叠合,在戏剧中,作者通过这种结构来体现叙述者的意识流动、自由联想及时空的多层次变化,这就是戏剧的时空交错。在斯特林堡的小型剧《鬼魂奏鸣曲》中,在一个完全现实的华丽客厅,死去的人信步走过,木乃伊已经在橱柜里坐了四十年。用斯特林堡自己的话说,时间空间都不存在了,在线丝细弱的基础上,用回忆、经历、幻想、荒诞编织成一种新的纹样。在他的戏剧作品中,人物蒸发、结晶、扩散,单一的意识支配着一切,而这种意识正是梦中人的意识。

[在圆形客厅里。舞台后方有一座白瓷砌的火炉,两侧各有一面镜子。一座摆钟、烛台。右侧是正厅,隐约可以看到那间绿色房间里桃花心木的家具。左侧是雕像,隐蔽在棕榈树中间。挂着一块帷帘,拉上后可以遮住雕像。舞台后方左侧有一扇门通往摆着风信子花的房间,上校女儿正坐在房间里读报。上校坐在绿色房间里写字,因此只能看见他的背部。]

[上校的跟班本特森,从正厅进来,他穿这跟班号衣,同他一起进来的还有约翰逊,他穿着燕尾服,结着白领带。]

本特森 那么,好吧。你管侍候客人,我管给客人存放衣服。你从前干过这种活吗?

约翰逊 你知道,我整天只管为老头子推车,不过碰到晚上请客时,有时我也张罗侍候。我早就梦想上这间屋子里来。请的都是稀客吧?

本特森 嗯,是有点不寻常。

约翰逊 是音乐会,还是别的什么晚会?

本特森 不是音乐会——只是一次鬼宴。我们把这顿饭叫鬼餐。客人们围坐在一起喝茶,谁都不说一句话——只有上校自言自语几句。他们一起吃饼,也是一口一口轻轻啃着,声音活像顶楼上的老鼠在啃东西。

约翰逊 你怎么说是鬼餐。

本特森 哼,他们看起来就活像一群鬼。他们像这样吃法已经有二十年了,回回老是这一帮人,说的老一套故事,他们倒也不敢摆弄圈套,怕自己也上当。

约翰逊 上校也有太太吗?

本特森 有一个,可她是个疯子。她成天坐在碗橱里,因为她眼睛怕见亮光。就在那边。(指墙上那扇遮着的门。)

约翰逊 在那边?

本特森 对。我对你讲过,这些人都有点不寻常。

约翰逊 她长得像什么样子?

本特森 像个木乃伊。你想见见她?(掀开遮着的门)瞧,那就是她。

约翰逊 哎呀,老天爷——

木乃伊 (小娃娃的声音)你干吗打开门?我不是说过不许开门吗?

本特森 (也学小娃娃腔调)咯,咯,咯,咯。小姑娘真乖咯,该吃块糖咯。小鹦哥!

木乃伊 (话声真像一只鹦哥)小鹦哥!那边是雅各吗?好人儿?

本特森 她真以为自己是鹦哥,可能她真是鹦哥哩。(对木乃伊)好啦,小鹦哥,你吹哨给我们听听。[木乃伊吹哨。]

约翰逊 我平生见世面不算少了,还没见过这种怪事。

本特森 嗯,你明白,房子年代久了,就要坏朽,两个人老坐在房子里天天彼此折磨着对方,到后来也要发疯的。瞧这位太太,啊,静一静,小鹦哥。这个木乃伊在这屋子里整整坐了四十个年头。老是这个男人,老是这些家具,老是这批亲戚,老是那些朋友。(又把木乃伊关在门外)说起这房子里出过的事情——我不想多说,你瞧见那座雕像吗?那就是她年轻时候的样子。

约翰逊 我的天!这——这就是那位木乃伊?

本特森 对。你会吓得大叫吧,对不对?吓人的还不只这一点,你就异想天开地想吧。也许,她在各方面都变得真像一只小鹦哥了。她看不惯瘫子,也看不惯病人,甚至连自己的女儿也看不惯,就因为她是病人——

约翰逊 你说的那位姑娘,她有病?

本特森 难道你不知道?

约翰逊 不知道。上校呢?他为人怎么样?

本特森 你慢慢就会明白。

约翰逊 (望着雕像)看样子真可怕,这位太太现在有多大年纪?

本特森 谁也不清楚。听他们讲起过,她三十五岁的时候,看样子不过十九岁,而且上校也真相信她才十九岁。他们就住在这所房子里。你知道那边躺椅旁挂的黑帷帘是干什么用的吗?那是块丧帘,跟医院里一样,每当有人快断气的时候,就把丧帘挂上——

约翰逊 多可怕的房子!可那位年轻的大学生还在挖空心思想进这所屋子来呢,好像这屋子是天堂——

本特森 什么大学生啊,你说的是他。今晚上刚到这里来的那个学生。上校和他女儿在歌剧院见着大学生,父女两人都看上了他。好哪!现在该我问你一件事了,谁指使他来的?是轮椅里的那位老家伙?

约翰逊 就是他,就是他。他今晚也来吗?

本特森 没有请他。

约翰逊 只要他想来,他会不请自来的。[老人在门厅里出现。他戴一顶大礼帽,穿一件长黑大衣。他拄着拐杖,侧着身子悄悄向前偷听。]

本特森 我听说,他真正是个老混蛋。

约翰逊 这老混蛋可坏到极点了。

本特森 真像个魔鬼。

约翰逊 他可会变魔术。你关上门他也能钻进来。

老人 (揪着约翰逊的耳朵,对两人叫嚷)坏蛋,你当心点!(对本特森)你向上校通报说,我到了。

本特森 上校今晚有客人——

老人 我知道他请客。他多半会料到我要来的。

本特森 啊,我明白了,我怎么通报呢?说你是亨梅尔先生?

老人 对,就说是亨梅尔。〔本特森从正厅走进绿色房间里去,接着就关上门。

老人 (对约翰逊)滚开。(约翰逊还在犹豫)滚开!〔约翰逊走进大厅去。老人眼光在房间里四处打量;突然在雕像前凝神细看,一脸诧异的神色。

老人 阿美里亚!就是她!不错,就是她!(在房间里踱来踱去,这里那里摸摸,在镜子跟前整整假发;又走回雕像前。)

木乃伊 (从碗橱里)小鹦哥!

老人 (吓一跳)什么?屋子里有小鹦哥?怎么我看不见。

木乃伊 是雅各吗?

老人 有鬼!

木乃伊 雅各!

老人 真吓坏人!原来他们藏起来的就是这个!(瞧墙上挂的画,背对着碗橱)就是他!哼!

木乃伊 (走到老人背后,捏他的假发)知趣的人!是我那位知趣的人吗?

老人 (惊跳起来)我的天!你是谁呀?

木乃伊(变成人的声音)是雅各吗?

老人 我叫雅各——

木乃伊 (深情地)我叫阿美里亚。

老人 你不是,你不是!天呀!

……

(选自《斯特林堡戏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四、并列组合结构

这种结构是将并无直接关连的人物或事物并列组合布局的一种平行结构。作者为了表达某一主题或同一种情感和认识倾向,写某人的二三事或对他的几点印象,写生活中几件小事或几个零星的片段,这些相对独立的人和事物并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内容及性质上也没有轻重主次之分,采用并列结构来安排这些内容便比较方便。并列结构在写人记事的散文中较常见。这类结构的特点就是情节链消失,故事的安排并非按照时间次序和情节发展,而是将几个围绕主题的片段并置起来进行叙述说明。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就采用的这种结构模式,话剧选取了十个生活片段,通过陈毅这个中心人物串连起来。正如作者所说,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只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贯穿全剧,每一场独立成章,各有完整的故事结构。

小说具有完整的情节和贯穿故事始终的人物,一般不在总体结构上采用这种结构,即便用,也只是在同时出现的次要事件和人物的分叙形式上使用。要注意的是,并列结构并不是什么内容都可以放在一起排列组合的框架,它所能包容的各部分内容在形式和内容上可以独立成章,互不搭界,但在性质上一定要与文章的立意有紧密的关系。否则,并列的内容就可能成为杂烩了,并列的结构也就成了机械组合的框架,而不能为主题服务了。青白所写的散文《捐诚》就是采用的并列结构。

我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过两次募捐,那情景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一天,我在渥太华的大街上被两个男孩子拦住去路。他们十来岁,穿得整整齐齐,每人头上戴着个做工精巧、色彩鲜艳的纸帽,上写着“为帮助患小儿麻痹的伙伴募捐”。其中的一个,不由分说就坐在小凳子上给我擦起皮鞋来,另一个则彬彬有礼地发问:“小姐,您是哪国人?喜欢渥太华吗?”“小姐,在你们国家里有没有小孩患小儿麻痹?谁给他们付医疗费?”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这个有生以来头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别人擦鞋的异乡人,从近乎狼狈的窘态中解脱出来。我们像朋友一样聊起天来。擦完鞋,我问该付多少钱,他们说:“给多少都行。”“5分也行。”其中一个补充道。当我把5元放到他们胸前的布袋里时,他俩争着用稚嫩、优美的童音大声说:“谢谢您,非常感谢!我们希望有一天能去你们美丽的国家旅游。”一边说一边把一个红白两色的脚印形纸牌别在我的衣服上,并告诉我:其他孩子们见到这个标志就知道你已经捐过了,不会再给你擦鞋了。回住处的路上,我看见许多人胸前都佩着这个小小的脚印。到处都有女孩子冲我们说“谢谢”。我觉得她们的笑容溶进了路旁盛开的鲜花中,她们的声音好像来自天堂。

几个月之后,也是在街上,一些十字路口处或车站坐着几位老人。他们满头银发,身穿着各种老式军装,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徽章、奖章,每人手捧一大束鲜花,有水仙、石竹、玫瑰及叫不出名字的,一色雪白。匆匆过往的行人纷纷止步,把钱投进这些老人身旁的白色木箱内,然后向他们微微鞠躬,从他们手中接过一朵花。我看了一会儿,有人投一两元,有人投几百元,还有人掏出支票填好后投进木箱。那些老军人们毫不注意人们捐多少钱,一直不停地向人们低声道谢。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的勇士,募捐救济残废军人和烈士遗孀,每年一次;认捐的人可谓踊跃,而且秩序井然,气氛庄严。有些地方,人们还耐心地排着队。我想,这是因为他们都知道:正是这些老人们的流血牺牲换来了包括他们信仰自由在内的许许多多。

有人说,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会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可我两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钱捧给他们,感到的只是我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选自谢伦浩《世界散文精华品读》,石油出版社,2003年版)

五、意识变换结构

意识变换结构,是以作者的意识流动和认识走向为线索组织内容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淡化时间与空间来构架作品,它不需要容纳事件的全过程和人物、景物的全貌,而侧重于附事言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这种结构往往随作者的意识流动而呈现,作者变换的情绪、认识的层次和思绪的伸缩跳跃就是结构依据。祖尉的《普陀山的幽默》从不同的意识变化写出了对普陀山的感受。

游览名胜古迹,都是为了觅得美感;而我游完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后,却意外地获得了许多幽默感——

观音怎么成了第一把手?

当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从吴承恩的《西游记》里得知“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住在南海(实际是东海)的普陀山上。孙悟空保唐僧取经,在路上遇妖不能解救时,就一个筋斗翻到普陀,向观音汇报、请示和求援。没想到,现在我也到普陀山来了。

有长者风度的向导,博学而富有幽默感。他对观音娘娘的发迹史了解得颇为清楚。

他说:普天之下,佛教的最高领袖当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二把手是坐在本师右边的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三把手是坐在本师左边的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一般庙宇里,这一、二、三把手都供奉在大雄宝殿的正堂,面朝大门。他们的背后才供站在莲花或鳌鱼头上的观世音菩萨,面朝后门。论资排辈,观音该是第四把手。唯有在普陀山,她却成了第一把手,供奉在最大的圆通宝殿里,神像也最大。而释迦牟尼等的神像却变小了,而且退居到三进殿里,显然降了级了。是谁胆大包天敢于调整佛国的最高领导班子?是人间的皇帝宋宁宗。公元一二一四年,他御赐“圆通宝殿”匾额,钦定普陀山为供奉观音的道场。于是,在这“震旦第一佛国”里,观世音当上了女皇。后来,历朝皇帝都默许这里的特殊“人事安排”,没给释迦牟尼等落实政策,复职复位。观世音呢,一向对皇帝也是很谦恭的。比如,她的名字和唐太宗李世民有一“世”字相同,就马上避讳改名为“观音”,或“观自在”。由此可见,皇权大于神权,信徒们最听观音的话,观音最听皇帝的话。

这位向导见我们开怀大笑,兴味正浓,又接着说:“观音菩萨怎么会以普陀为家的呢?有正史记载: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八六三年),日本和尚慧锷第三次来中国取经学佛,在五台山迎奉了一尊观世音像,坐船回国时,在普陀岛附近海面出事被阻。慧锷认为这是观世音佛不肯去日本,于是就在神奇的潮音洞(洞深二十多丈,海潮撞击洞内,声若惊雷),附近登岸,留下佛像,供奉在当地姓张的居民家。从此,观音就在这儿扎根落户,已历一千多年。”

这番妙趣横生的话激活了我的想象力。观世音的祖籍是印度,也没有听说她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在印度,观音本是个男性,不知怎么搞的,来到中国却变成女的了。我想,她不愿回印度,不肯去日本,可能是留恋中国给她的极高待遇,她在普陀当上了佛国一把手,而且至今还有那么多崇拜者,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传说是观音诞生、成道、出家纪念日),都有上万人不远千里涌来普陀,虔诚地礼拜、上香,她怎么会舍得离开呢?却也怪,“送子观音”,顾名思义是职司送子的妇产科专家,在人类面临“人口爆炸”危机的今天,她怎么还那么吃香?今天人类已登上月球,科学高度发达,她怎么还有那么多善男信女?稀奇!有趣!耐人寻味!

关公住进了观音大殿

我来到普济禅寺。据史载,清朝雍正皇帝曾“钦赐”七万金造这座名震东南的巨刹。它前傍碧玉莲花池,后依滴翠峰,灵鹫堂有楼轩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景色秀丽,甲于全山。

我发现普济禅寺有两大逗人一乐的佛教奇观。其一是在供奉观音菩萨的大殿里,近门处竟有一尊关公的神像!关羽有关帝庙,怎么跑到洋菩萨观音娘娘的大殿里来“三同”了呢?我把这个问题向同游者提了出来,引起一场想象力丰富的争论。

一位博于古的长者说:“佛教要在中国站住脚,必须儒化。关公是得中国人心的儒神,为了佛教得人心,所以就把他敬请到佛堂来了。”

“不,不是这个原因,”一位通于今的文坛新彦表示异议。他对弗洛伊德颇有研究,提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的解释:“按理,关公进观音殿是有悖男女授受不亲之礼的。因此,只能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去解释:异性相吸。有人也许会反驳,说关公的作风很正派,嫂子在里屋睡觉,他通宵达旦坐在门口读《春秋》,没有一丝邪念。其实这是违反人的自然属性的谎话,他肯定有‘里比多压抑’,不然为什么脸憋那么红?再说观音,她专管送子生殖,职业决定她也有‘里比多压抑’。所以,请关羽进观音堂是顺乎天理、合乎佛性和人情的。”

“罪过!罪过!”我们被他怪诞的泛性论的理论逗乐了,“小心菩萨割你的舌头!”

我条件反射地赶紧看看有八点八米高的毗卢观音像,看她动怒没有;还好,她脸不变色心不跳,能听进一切不同意见。大慈大悲!

观音敢于亮出复杂性

走向大殿两侧,使人叹为观止的,便是另一大奇观。那儿不是通常的十八罗汉,而是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化身。观音为佛处世并非只有一副大慈大悲相,而是有着三十二副不同的面孔。上至“龙王身”“帝释身”,下至“恶鬼夜叉身”。一会儿是面目清秀的男和尚“比丘身”;一会儿是三头六臂的女性“阿修罗身”;还有其丑无比的、倒挂八字眉、瘦骨嶙峋的“非人身”,以及手托荷花、袒胸露臂颇像西洋影星一样艳丽浪漫的“天身”……美丑善恶,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

我顿时对观音产生很大的好感,觉得她襟怀坦白,敢于把自己的复杂性亮出来。在这一点上她没有儒化。孔子要为长者讳、尊者讳、贤者讳、上者讳,一旦当上长者、尊者、贤者、上者,就只有一副居高临下的、脸带三分笑……的神圣面孔。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文殊菩萨、地藏王……全是这样的面孔!唯有观音敢于亮出本色,一分为三十二。

最有趣的是观音第三十化身——“人身”:男秀才,拿本书,越看表情越愁苦。是因为研究学问太难?还是因为知识分子政策没落实到他头上?观音又为何把读书人作为“人身”代表?应是有她的道理的。我未能引经据典,不敢妄加推断,只好姑且存疑毋论。

信则有,不信则无

背山临海,有个优美的去处——悦岭文物馆。那里不仅可见“黄如金屑软如苔”的千步沙滩,可听“万马突围天鼓碎”的海涛之声,还可赏一千余件传世奇珍。我最感兴趣的是孙中山一九一六年八月二十四日游普陀山写下的一篇游记,名曰《游普陀志奇》。可惜原件已在“文革”中丢失,展出的只是影印件。

这篇奇特的游记上写着,孙中山登最高的佛顶山来到慧济禅寺时,觉得“寺前恍若矗立一件伟丽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幢舞凤,而奇僧数十,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他正在诧异,又见牌楼“中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方感想间,忽杳然无迹。”进佛顶山慧济寺后,他急问同游的胡汉民、朱执信等人,别人都说毫无所见。孙中山深以为奇,让旁人执笔、自己过目而写下了《游普陀志奇》,并盖上“月白风清”的阴文篆刻章。民主革命的先驱、受过完备科学教育的无神论者孙文,竟然会亲眼看到观世音显灵!

如果让一位心理学家来分析,却不足为奇。人和观音一样,本应该有几十个化身。人生几十年,受各种教育和各式社会影响,全在大脑里储存起来,一旦具备某些条件,就会把某种相应的潜在意识诱发出来,就像电脑按指令提取储存信息一样。孙中山小时候肯定听老一辈讲过观音,在神话书上读到过关于观音的描写。虽然后来的无神论思想把那些信念压到潜意识中去了,但是他到了普陀这个环境,处处都显示观音的存在——在潮音洞附近的岩石上还“留下”一个观音娘娘的大脚印呢!——这就不难诱发孙中山产生观音显灵的幻觉。

然而,常人有个普遍的心理:当自己的感觉与伟人的感觉相矛盾时,勿需事实检验,便毫不含糊地否定自己,而以伟人的感觉为准。和尚懂得这个“一句顶一万句”的心理,就十分珍视孙中山的幻觉,以之作为观音显灵的铁证。若问:“为何胡汉民没见?”和尚会用万灵的佛家语回答你:“信则有,不信则无;诚则灵,不诚则不灵。”由此可悟出一个道理:伟人若产生错觉,就会变成伟大的错觉;就会使常人的一切感觉失灵!

一位挂有医科大学校徽的青年教师对我的观点大不以为然,他说:“相信伟人也是人,也有产生错觉的可能,晚上睡觉也可能会说梦话,感冒时也会打喷嚏,而且一定含菌,绝不会是瑞霭香雾,那么,我们只该相信伟人经得起检验的伟论。哦,还有一件,要相信自己的感觉、知觉和思辨力!”

这样,对孙中山的《游普陀志奇》就可以用得上万灵的佛家语了:“信则有,不信则无!”

释迦牟尼的成长史

在大乘庵,有个长达九米的大卧佛——释迦牟尼的涅槃之相。涅槃是梵文音译,意思是“圆寂”,就是死。佛家不叫死,而是说释迦牟尼修成正果、教化众生之后,作“寂灭”相。

卧佛,司空见惯,引不起我的兴味。但这儿却有些希罕之物。大殿两侧墙壁上挂有十六幅画,画下配着引经据典的文字解释,描述释迦牟尼降生、修行、传道、涅槃的成长史。这是我渴望得知的,于是,细细看了起来。

观看的人不少。有人还一边看一边评议:

“这下子我总算找到现在盛行的《关系学》的最早版本了!”说话的是一位中年人。

“在哪儿?”问话的是位戴眼镜的年轻人。

“你看《牧女献糜》这幅画。”

看了一会儿,眼镜青年突然笑了起来:“哈哈,对,释迦牟尼佛是搞不正之风的老祖宗!老佛爷都搞,难怪此风难得纠正!”

我好奇地也去看那第六幅《牧女献糜》。方知说的是:释迦牟尼坐在露天下苦修六年,每天只吃一麻一麦,饿得形似枯木。这时,有两位牧女向他献了牛奶。他收了礼物,马上利用刚修得的佛权,保佑两女安乐无病,终保年寿,智慧俱足。我依稀想起一则佛门的古代笑话。一香客进山门来,从衣冠看是布衣平常人,因而和尚冷冷地寒暄说“坐。”对内厢一般地打招呼:“茶。”当这香客捐助了一笔银钱后,和尚的调门高了八度,对客:“请坐!”对内:“敬茶!”当这香客进而言明自己是朝廷命官时,和尚立即弯腰躬背,笑言细语:“请上坐。”对内大声招呼:“敬香茶!”有人为此写了副楹联。上联:“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由此可见,从释迦牟尼到弟子僧侣,都是向钱看、向权看的。

“我也有个重大发现,”眼镜青年的话打断了我的冥想,“我发现了一个由人修成佛的公式,从而发现了菩萨一定要用木雕泥塑的科学根据。”“什么公式?”我主动参与讨论了。

“人变木头=佛。”戴眼镜的青年得意地说。

“请证明。”

“你看这幅《成等正觉》画,说释迦牟尼修行成佛共分四个阶段,”那青年指着画下的文字念了起来,“‘成一禅行,静坐守一,专心不移’。——这就把人的动性给修掉了,不会动了。‘成二禅行,已净见真。’——干瘪没水分了。‘成三禅行,心不依善,亦不附恶,无苦乐志,正在其中,寂然无变。’——已经修到五官不灵、七窍不通了。‘成四禅行,是谓无为,度世之道,以弃恶本,无淫怒痴,生死已除,种根已断,智慧已了,廓然大悟,得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听听,已修成无生无死、无知无觉的木头、泥巴了!什么叫成正觉?就是无知觉。人变成木头就修成佛了,因此,世上的佛像都用木雕泥塑!”

我们听了这番史无前例的成佛公式,无不捧腹大笑。

这时却有一个水兵又补充了一句:“当兵的绝对修不成佛。如果我们修成了个木头,不仅保不住国、保不了家,连他释迦牟尼这块木头也保不住。听说康熙年间,荷兰海盗上了普陀岛,就把这儿洗劫一空!”

我凝望着他们,思绪飘飞。我在普陀山获得的全部幽默感,此时,像人体内的脂肪转变为机体运动所需的热能一样,转变为对新一代渎神者的热烈憧憬……

(选自《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

以上只是几种常见结构的基本方式,并不能代表结构的所有形态,更不是结构的具体手法。结构不应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以上几种结构仅供习作者参考。作品的结构怎样安排才巧妙合理,这是靠以上“技巧”解决不了的。总的说来,要靠作者的精心安排、因材制宜、因意制宜、因文制宜。正如唐彪《作文谱》中所言,文章布局与棋局变化一样,“每局各有一格,然其中离合进退,与攻击应援,又多有变,不能拘初间一定之间”。这是说,下棋有一些基本规则,但没有共同遵守的、固定的“下法”和格局。棋艺熟时,格局也自然灵活多变、攻守自如,难以被人识出破绽。作文也一样,经验多了,对谋篇布局也就能不拘一格,运用各种方式也就会得心应手了。

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十分重视文章的结构。所谓结构,是指文章的行文布局,特别是起头与结尾更是文章的关键部位。文章一起头,必须立刻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牢牢捉住,让他非读下去不可,大有欲罢不能之势。季羡林就曾说:“在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在这一点上,诗文皆然,细心的读者不难自己去体会。”又说:“开头好,并不等于整篇文章都好,炼篇的工作才只是开始。在以下的整篇文章的结构上,还要煞费苦心,惨淡经营。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有人写文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前言不搭后语,我认为,这不是正确的做法。”苏东坡曾写了一篇有名的文章《潮州韩文公庙碑》,起头两句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古文观止》编选者给这两句话写了一个夹注:“东坡作此碑,不能得一起头,起行数十遭,忽得此两句,是从古来圣贤远远想入。”

同样,关于文章的开端,夏丏尊曾在《小说的开端》一文中指出,小说的开端是作家最苦心的处所。大凡名作家,没有不在开端惨淡经营的。他推崇日本作家岛崎藤村氏的作品,认为藤村的文章开端非常好。如《破戒》的开端:“莲花寺是兼营着寄宿宿舍的。”《家》的开端:“桥本的家的厨房里,正在忙着做午饭。”《出发》的开端:“拿到钟表店里去修的八角形的挂钟,又在室内柱间,依旧发出走声来了。”夏丏尊认为,这种开端一开始就将读者引入到事情发展的深处,比起平凡的时序开端要高明得多。夏丏尊指出藤村在其感想集《待着春》中有一节专讲小说开端,如下:

片上伸君的近着里有一卷《托尔斯泰传》。其中有托尔斯泰家人共读普希金的小说的一节。

“恰好托尔斯泰进来了,偶然拿起书来一看,翻开着的恰是普希金的某散文的断片,开端写着:‘客人群集到村庄来了。’托尔斯泰见了说:‘开端要这样才好,普希金才是我们的教师,开始就把读者诱入事件的中心趣味。如果是个别作者,也许会先细写一个一个的客人,可是普希金却单刀直入地进入事件的中心了。’这时在旁有一个人说:‘那么请你也像这样写了试试如何?’托尔斯泰走进自己的书斋里,把《安那·卡莱尼娜》的开端写好了。这书初稿的开端是:‘阿勃隆斯希氏的家里,什么都骚乱了。’到了后来,才像现在的样子,上面又加了‘凡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皆各别地不幸’一行的前置。”

读了这,托尔斯泰所求的东西大概可窥见了吧。又可知道这并不是偶然的事了吧。爱托尔斯泰的不应只爱读他的着作,还应求他所求的东西。

“普希金才是我们的教师。”觉得这是托尔斯泰的良言。

(选自学养斋《笔走龙蛇:大师的写作课》,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可见,历史上的着名文人,在对待文章结构之一的开端都如此重视,由此可见结构对文章的重要性。

简言之,一句话、一首诗、一篇散文、一部小说内部都需有结构,有结构则有起承转合、波澜曲折、委婉动人。“早起非为福,晨饮真正好”,这一句话里面先说不好,再说好,先说早再说晨,由于承接得好,就使普通的语言具有了文字之美。李笠翁在《闲情偶寄》里说:“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入榖之法。开卷之初,当有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送别,此一法也。”这里讲文章既要要惊人、眩人,又要哄人、媚人,稳住了人,似乎是近于妻妇之道。其实,则在讲文章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凤头”是说文章要有好的开头,开头要像凤凰的头一样美丽。好的开头可以抓住读者,使他们有非读不可的冲动及非要探究个究竟的欲望。如卡夫卡《变形记》的开篇:“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一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在肚子尖上几乎待不住了,眼看就要完全滑落下来。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样开头:“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的开头:“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查尔斯·狄更斯这样设计他的名着《双城记》的开场白:“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这些开头就做到了惊人、媚人、哄人、稳住了人,引人入胜使人有非读不可的阅读冲动。

好的结尾和好的开头一样重要,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的结尾:“可以断定,这具尸骨生前那个人是自己来到这里,并且死在这儿的。人们要将它从他所搂抱的那具骨骼分开时,他刹时化为了尘土。”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样结束全篇:“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朋友们,我在他的坟墓前向上帝保证:我不会再让家里有一个黑奴,我会想尽办法使奴隶们获得自由,没有人会由于我的意图而离妻别子,飘零异地,像汤姆那样客死他乡。所以当你们激情欢悦的时候,不要忘了汤姆,因为这一切都归功于他那善良的心啊。请照顾他的妻儿来报答他的深情厚谊吧。当你们看到汤姆叔叔的小屋时,要把它看成一块纪念碑,纪念他诚信、忠厚、笃信基督的精神。希望他的精神指引你们去努力、沿循着他的步伐前进。”这样的结尾就是乔梦符所说的“豹尾”,简短有力,表现力强。

抛却文章主体部分不说,单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就可以看出以上作家的苦心经营、费心良苦。其实,除了开头和结尾重要外,文章的主体部分也不容忽视,乔梦符说文章的主体要像猪的肚子一样,做到饱满圆实,丰富有内涵。开头、主体、结尾就是文章的结构,结构对于作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原典阅读】

曾祖母的书

帕梅拉·亨内尔着 李声权 译

她九十九岁了,已是风烛残年,无所凭依了。我们这座加利福尼亚山谷里小城的人都管她叫“曾祖母”。她身体伛偻,面容憔悴,像一棵遭到暴风雨袭击的小树,却依然顽强地活着。

他,约翰·赖利,五十出头。他曾是城里最好的律师之一,不过这已是他的独生子打猎身亡以前的事了。自那以后,他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成天萎靡不振,借酒浇愁,关门停业了。

淘金热时代,曾祖母千里迢迢西迁加利福尼亚,投靠她的叔父;结果她在半路上便得知叔父因黄金遭谋害了。于是她在一座喧嚣而混乱的城市里定居下来,靠教书为生。她和一个伐木工人结了婚,丈夫和六个孩子都先她而去了。之后,她便和守寡的曾孙女艾丽斯及其两个小女儿在一起过日子。

曾祖母八十多岁的时候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她觉察到自己染上了老年人怀旧的习惯。“你一谈起自己的往事,你也就老朽了,”她带着有感染力的笑容说。“你讨人嫌了。”

因此,她就不讲了,开始把自己绚丽多彩的生活经历写出来。家里人已听惯了她那台陈旧不堪的打字机发出的嗒嗒嗒的声音。她每天打一点儿,未完成的书甚至连艾丽斯也不让看。她的眼睛快瞎了,耳朵快聋了,但心里却充满了勇气。

曾祖母满九十九岁那天,艾丽斯生病住进了医院,她的两个孩子送到朋友家里去了。曾祖母不肯到别人家里去住,觉着自己是个包袱。她从未接过别人给的钱,虽然手头为数不多的积蓄快花光了。全城的人都为她的孤独担忧。

听到艾丽斯的两个孩子在别人家里过得不开心,曾祖母伤心透了。一天早晨,隔壁的邻居看见她软弱无力地站在车库旁边。她穿着一身破烂的老式衣裳——她最好的衣裳,手里拎着一个购物包。她问这个邻居能不能开车把她送到城里去。

邻居听了大吃一惊,不肯送她去。唉,曾祖母十五年没上过街了。进一趟城对她来说太吃力了。“我还没老到那个地步,”她厉声地说。“你不送,我自己走着去!”

邻居把她送到了约翰·赖利的法律事务所。曾祖母那双要瞎了的眼睛看不清这个寒酸的门面,以及里面这个更寒酸的人。她怀着昔日的温情向着他微笑。“约翰,我呆会儿就走,我知道你有很多诉讼委托人等着,我只想求你帮一个忙。”

约翰无言以答,满脸羞惭,喉咙鲠塞住了。他有多长时间没接待诉讼委托人了?一个月,两个月?从小时候偷曾祖母家院子里的桃子的时候起,约翰·赖利便和曾祖母成为了老朋友。他从朦胧的记忆中尽量回忆近来他听到的有关她的情况。

这个羸弱的老太太在她的提包里摸了摸,从里面掏出来厚厚的一摞纸。“约翰,我刚写了一本书。你看有没有人有兴趣出版?”

约翰从她发抖的手中接过原稿,然后把她让到椅子上坐下来。他想起了她对美国西部早期生活阅历丰富,也想起别人说过她年轻时候常写小说向当地的报纸投稿。

“别客气,”曾祖母言词犀利地说。“我要听真话。也许不怎么样。”

约翰翻了翻曾祖母的书稿,看到一些过去形形色色人物的名字跃然纸上。他终于抬起头来,彬彬有礼地说,“很好,曾祖母。”后来,他觉察到她没听见他的话,于是对着她的耳朵大声说,“好极了。我们想想办法看。我把稿子给出版商寄去。”

约翰开车把曾祖母送回到了家。过了十天,约翰乐呵呵地告诉曾祖母,说出版商很忙,只读了几章,但他深深地感动了,寄来一百元作定金,余款随后寄来。

这是曾祖母十分高兴的一天。她立刻把艾丽斯的两个孩子接回家中,并雇了一个女佣人来照管她们。

约翰每月给曾祖母送来一百元钱和一封出版商的信。信中讲述有关出书的进展,正在核对事实和日期,正在校对原稿,正准备排长条校样。

约翰似乎也从曾祖母的成功中受到鼓舞。他酒喝得少了,后来彻底戒了,又像过去一样满腔热情地埋头工作,因而城里的人又纷纷回到他这里来进行诉讼。

过了不久,艾丽斯出院回到家中休养。这时曾祖母已是百岁老妪了,双目完全失明,仅仅靠每月的预付款维持她和艾丽斯一家三口人的生活。我们城的人都为她感到无比自豪。

百岁寿辰后三个月。一天早晨,她卧床不起了,几个星期以来,一直处于极度衰弱之中。当医生告诉她活不几天了的时候,她像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似的。她已作好了去死的准备,但她首先想到的是出版她的书。

“你的书会出版的,”约翰许愿道,然后又对她说,他给出版商发了电报,有了好消息。书正在赶印,过几天她就能得到第一本样书。

曾祖母全凭着意志力维持着她那奄奄一息的生命。约翰把书——一本封皮上镌印着书名和她的名字的又大又厚的书带来的那天,她已处于半昏迷状态。她虽然看不见,但摸得到。她骄傲地用手指在书的封皮上摸着自己的名字,两眼噙满了热泪。

“我总算不是包袱了,”她喃喃地说。

她渐渐昏迷了,两小时后安详地死了,但手里还紧紧地捏着她那本心爱的书。

过了片刻,艾丽斯把书翻了翻,惊异地抬起眼睛看着约翰。

“这都是些空白纸呀!”她叫道。

“但愿你能原谅我,”约翰说。“这根本就不是一本书。曾祖母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打字机打到一行末尾时铃子发出的声音。这样,她就一个劲地直顾打,整句整段漏掉了也不知道,每行末尾都是重叠的墨迹。我不能把这告诉她,决不能毁灭她唯一的希望。”

“那个出版商呢?”艾丽斯茫然地问。“他每月给她寄钱呀!”

约翰脸红了。于是艾丽斯明白了。出版商的那些信都是他自己写的,预付款是他卖了自己的汽车的钱。艾丽斯现在知道了为什么约翰复业了,却仍然穿得那样寒酸。

(选自《微型小说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思考练习题

1.文章结构的含义是什么?

2.结构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3.为什么说结构的安排应契合事物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4.怎样理解结构的自然、严谨、完整?

5.常见的结构方式有哪些,它们各具什么特点?

6.台湾作家林双不的微型小说《枪》在结构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手法?

7.作文: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