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套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原文】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
【译文】
不能够迎击敌人强大的正面力量时,就要消灭敌人强大力量借以存在或产生的根源,消灭事物借以存在发展的对面,事物本身的正面也就难以存在与发展了。
【评析】
釜底抽薪与扬汤止沸是同义语,但意思却有所不同。扬汤止沸是事发之后,想办法使之缓和,防止继续恶化,这是暂救一时的治理办法。釜底抽薪则是预防事件爆发和爆发后寻求彻底解决的一种手段,是一个治本的办法,用来比喻对事情应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釜底抽薪之计的策略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成书的《尉缭子》。该书《战威第四》说: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虚则走”,“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这些话的意思是:部队所赖以作战的是勇气;士兵勇气旺盛就敢于战斗,勇气丧失就会溃逃。讲究武备,判明敌情,设法促使敌人丧失勇气而军心涣散,使敌军虽然结构形式完整却不能作战,这就是靠的政治谋略取胜。《尉缭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采用某种谋略,以消减、消弱敌方的气势和斗志,然后战而胜之的策略思想。后世提出的釜底抽薪之计,应当说正是在这种策略思想基础上发展和形成起来的。继《尉缭子》之后,相继提出或提到类似思想的,有西汉《淮南鸿烈》:“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东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北齐史学家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至明代以后,便在更多的书面语言中出现了“釜底抽薪”这一更为概括、简明的语言。如明代嘉靖年间戚元佐《议处宗潘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清代吴敬梓着《儒林外史》第5回:“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失个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可见,明清以后,“釜底抽薪”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民间语言,其策略思想已在许多场合下被使用。
釜底抽薪是预防事件爆发或爆发后寻求彻底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是指不直接与其正面的锋芒对抗,而是从其侧面或幕后下功夫,从根本上减弱它的战斗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原本是一句反映某种策略思想的成语。该四字只是说到了实现这种策略的手段,而没有说明采取这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过去许多文章中采用“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一语,这就比较完整、明确地把这种策略思想表达出来了。
此计的含义如下:
一、先治其本。事物都分为“标”(枝节、表面)和“本”(根本、基础)两个方面。要彻底解决问题,应当先治本后治标。
二、去其所恃。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相互依赖而发展的。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一事物,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如果破坏了后者,前者就会自行消亡。
三、攻心夺气。古人说:“夫战,勇气也。”作战凭借的就是一股士气。士气不是实力本身,但它对实力具有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在我们不能或者不愿与敌人拼实力时,可以转而攻气,使敌人气虚、心乱、气消。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瓦解战术。
四、以柔克刚。硬碰硬如两虎相斗,最终会两败俱伤。不妨用软的来制服硬的。用柔和的办法制服刚强的敌人,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今中外,不论在情场、商场、战场或政治舞台上,运用釜底抽薪之法来解围取胜者不计其数。
人生智谋例说
神偷施技退齐军
战国时,齐国出兵攻打楚国,楚国的令尹子发率兵抵御,三次交战,三次皆败,眼看就要竖白旗投降了。子发用了很多办法,齐军始终未受影响,声势依然强大。
正在子发愁眉苦脸的时候,有一个人求见子发,这个人很正经地对子发说:“国家兴亡,人人有责。我外号叫神偷,今晚去敌营一试,说不定能扭转局势。”子发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
神偷趁着夜色偷偷潜入齐军营地,把营帐偷了回来。子发派人把偷来的营帐送给齐军统帅。第二天晚上,小偷又偷回齐军统帅的枕头,子发又公开送了回去。第三天晚上,小偷又偷回齐军统帅的发插,子发还是使人送了回去。这时候,齐军统帅大吃一惊,心想:这样下去,我的脑袋岂不要被偷去了吗?于是急忙下令班师回国。
两军对阵,一般要靠刀枪来决胜负。但是,这个神偷却施展高超的偷技,使齐军统帅感到自身难保。这种以柔克刚的办法正是“釜底抽薪”计谋的应用。
林肯巧舌救无辜
一天,林肯从报上得知自己朋友之子小阿姆斯特朗被控告犯有谋财害命罪。林肯了解小阿姆斯特朗的为人,认为他绝不会干杀人之事,于是申请担任被告律师。林肯向法庭查阅了全部有关案卷,进行仔细研究,直到胸有成竹才要求法庭复审。
复审开始了。全案的关键在于原告方面的一位证人福尔逊的证词。福尔逊一口咬定他在月光下清楚地看到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了死者。
在法庭上,林肯问福尔逊:“依你所说,你与小阿姆斯特朗相距二三十米,你能看清吗?你在草堆后面,而他在大树后面。”
福尔逊回答:“那天晚上,皓月当空,完全可以在二三十米内看清目标。”
林肯又问:“你说你很清楚地看到了小阿姆斯特朗的脸,是这样的吗?”
福尔逊回答:“是的。”
林肯又问:“你肯定是在11点吗?”
福尔逊回答:“没错。”
接着林肯发表了一番惊人的言论:“女士们,先生们,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11点在月光下认清了被告的脸。但是,常识告诉我们10月18日晚上弦月,11点时月亮就下山了,哪有什么月光?退一步说,假如再靠前,哪天晚上的确有月光,但月亮应当在西边,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的脸对着草堆,脸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证人怎么可以从二三十米以外的草堆看清被告的脸呢?”
整个法庭立即哗然,大家无不被林肯缜密的分析所折服,原告和福尔逊哑口无言。法庭最后宣布小阿姆斯特朗无罪获释。这一案件也使林肯成为全美国最着名的律师。
此案的关键在于证人的证词,而证词的关键是证人能否看清被告的脸。林肯以丰富的生活常识证明证人不可能看清被告的脸,等于“釜底抽薪”,全部推翻了证人的证词,使小阿姆斯特朗无罪获释。
军事谋略例说
越王勾践还熟粮
越王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图谋灭吴。他带头参加农业生产,实行轻徭薄税的政策,老百姓吃穿不愁,家家余粮满仓。但是,为了麻痹吴国,勾践向吴国借了一万石粮食,谎称越国遇到了灾荒。
借的粮食第二年要归还吴国。越王勾践征求大臣文种的意见,说:“如果不还粮食,吴国可能会借口讨伐我们;如果把粮食归还,就会有利于吴国而不利于越国。怎么才能两全其美呢?”文种献计道:“我看粮食还是要还的。但我们可以在其中做手脚:从粮食中精选出一部分,蒸熟了还给吴国。这样就有好戏看了。”吴国人见越国还回的粮食粒大饱满(其实已被蒸过了),爱不释手,于是第二年春天把它们当作良种播种到地里。结果可想而知,种子没有发芽,秋天颗粒无收,吴国发生大饥荒,国力大大减弱。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勾践还蒸熟之粮,使吴国中计发生饥荒,真可谓“釜底抽薪”,削弱吴国的实力,从而为他最终灭亡吴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周亚夫智胜联军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个诸侯王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正月,吴王刘濞、楚王刘戍联兵向西进攻。他们首先攻打忠于汉朝廷的梁国,包围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南),重创梁军,并于崤函间(今陕西潼关至河南灵宝一带)设下伏兵,阻止汉军东出,形势危急。
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兵30万前往梁国解危、平叛。周亚夫率军行至灞上(今陕西长安县东),采纳赵涉建议,改变行军路线,避开崤函间吴楚伏兵,绕道武关(今陕西商南县西北)进军洛阳,然后派兵回头从后侧袭击吴楚联军设于淆函间的伏兵。继而移军荥阳(今河南荥阳县),再从荥阳出发,从北侧越过正被吴楚重兵围困的睢阳,袭占敌军后方重镇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之后,又出奇兵长途奔袭淮泗口(今江苏淮安市西),切断吴楚联军的水上粮道。
梁王因睢阳吃紧,多次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始终屯军昌邑不动;梁王上诉到景帝那里,景帝遣人转告周亚夫,周亚夫仍不发兵。
此时,数十万吴楚联军久攻睢阳不下,粮道被断,又不得西过,处境被动,其出兵时的猛勇之势便大为削弱;不得已,转而进攻昌邑,企图与汉军主力决战。然而周亚夫却仍然坚守不出。
吴楚军对昌邑城实施强攻,又被汉军在城西北角打得大败。二月,叛军粮尽,士卒饥疲,气丧志颓,被迫退兵。周亚夫遣精兵乘机追击,大破叛军。楚王刘戍自杀,吴王刘濞仅收得残兵数千乘夜逃脱,后窜至东越被诛。
周亚夫仅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未经大的强攻苦战,便以很少的代价,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其奥秘何在?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的“釜底抽薪”计。他绕开崤函伏兵,置危城睢阳而不救,置吴楚兵临昌邑而不战,这就避开了强敌的锋芒;他首歼崤函伏兵,以奇兵断敌粮道,又以坚壁昌邑,避免决战,养精蓄锐,拖疲叛军,这就大大加强了自己,削减了敌人的气势,然后乘机反攻,大获全胜。
曹操烧粮毁仓大败袁绍
公元200年7月,曹操在成功地伏击了袁绍以后,退守到官渡。官渡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如果官渡失守,许都就失去了屏障,因此曹操要力保官渡。在袁绍兵力还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曹操跟荀攸等谋士研究后,决定采取防御的策略:筑起牢固的营垒,挖掘长长的壕沟,坚守不出,等待战机。
袁绍见曹操不肯出战,每天派人到曹操军营外辱骂、挑战,但曹操部下的将士们不动声色,全不理睬。这样,双方相持了3个月。
时间一长,曹操的军粮供应出现了严重困难。曹操这时也很忧虑。他写信同留守许都的荀攸商量,打算退守许都。
两天后,荀攸派人送来书信,他告诉曹操:“当前是战败袁绍、取得胜利的重要关头,曹军粮食虽然不足,但是还不至于毫无办法,只要坚持下去,战局一定会很快发生变化。”还劝曹操:“要努力争取最后胜利,千万不要退兵,失去机会。”
曹操认为荀攸的见解很正确,就坚定了同袁绍周旋到底的决心。他一面命令部队继续固守官渡,一面密切注视敌人动态,以便寻找有利时机,进行最后决战。
袁绍有一个叫许攸的谋士,因与袁绍不合前去投奔曹操。许攸把袁绍屯粮地乌巢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曹操,并且说:“守将淳于琼是个骄傲自大的人。他饮酒无度,防备不严,如果你用轻骑兵突袭乌巢,烧毁屯粮,袁军便不攻自破了。”
当晚,曹操就布置许攸、曹洪等留守大营,自己带着乐进、张辽及500轻骑兵连夜出发。
为了蒙蔽敌人,曹操叫部队打着袁军的旗帜,从小路急速向乌巢前进。战马的嘴都被包扎起来,不让发出一点声音,每个兵士都随身带了硫磺、硝烟等引火物,准备到时放火。
乌巢的袁绍守军,因为前段日子催促运粮,长途奔波,已疲劳不堪,再加接连几夜防守,并不见丝毫动静,所以今夜懒于巡逻,统统呼呼入睡,就连淳于琼也灌饱了酒,钻在被窝里做好梦。
曹操和将士在头遍鸡叫前已经混进乌巢,5000人马四下散开,有的把住要道,有的将粮屯团团围住,放起火来。袁军从睡梦中惊醒过来,只见粮屯周围浓烟四起,火光冲天,顿时乱作一团。
袁绍听说曹军杀死了淳于琼,烧了乌巢的粮草后,惶恐不安,遂军心大乱,全线崩溃。
曹操乘势领兵出击,袁军大败。袁绍只率领800名亲兵逃回河北。官渡一战,袁绍的全部主力被歼,从此一蹶不振,于公元202年病死。
袁绍统兵10万来取许都,曹操只有兵员3万,力量对比悬殊。而曹操看到了袁绍致命的弱点——粮草重地乌巢无重兵防守。粮草乃行军作战之本,断之则军心浮动。于是曹操采用“釜底抽薪”之计,引军攻下乌巢,烧毁粮仓,从而使袁绍10万大军丧失士气,一举击溃之。
商战谋略例说
希船王沙漠之行
施展“釜底抽薪”之计,可以由挖对方“墙脚”开始,削弱对方战斗力,从而改变力量对比,所以,在西方企业竞争中,各方力量不断变换使用这类花招。
1953年夏,一艘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游艇驶进了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这艘名为“克里斯蒂娜”的游艇,谁都知道是希腊船王奥纳西斯所有。奥纳西斯夫妇既非渡假旅游,也非到麦加朝圣,他们来沙特阿拉伯究竟为什么呢?
“我们应该想到奥纳西斯在觊觎阿拉伯的石油,否则他到吉达一事就无法解释。但是他将怎样对付拥有开采那里的石油垄断权的阿美石油公司呢?”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样猜测并提出了问题的关键。
众所周知,沙特阿拉伯享有大自然赐予的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石油。
西方实业家嗅到了这巨大财富的气息,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阳光炙人的国度,意在争取沙特石油的开采和运输权。但阿美石油公司和沙特国王早就订有明确的垄断开采石油的合同:每采出一吨石油,给沙特相当数目的特许开采费,石油采出后,由阿美石油公司的油船队运往世界各地。阿美石油公司的这堵高墙,严密地保护着它的特权,几乎连一点缝隙也没有,其他公司只好望洋兴叹,含恨而归。
然而奥纳西斯在设法搞到合同复制件后,经过仔细研究,却发现合同并没有排斥沙特阿拉伯拥有自己的油船队来从事石油的运输。
这不是阿美石油公司严密防守的高墙的缝隙吗?而且正是奥纳西斯完全有能力钻进去的缝隙,石油不运出沙特阿拉伯就不能获得它应有的市场价值。因此只要设法垄断沙特阿拉伯石油的海运权,形势就会对阿美石油公司大为不利,其势力就大大削弱,从而可以迫使他转让出部分股份,奥纳西斯就可以实现他直接插手石油业的宿愿了。
带着美好的憧憬,奥纳西斯在吉达港一下船,就直奔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到王宫作了一次“闪电式”的访问。他和年迈的国王作了长时间的密谈。
“年高德重的国王啊,安拉将人间的财富赐给您,您为什么不想法把您应得的钱再提高一倍?阿美石油公司把您的石油开采,通过运输又赚到两倍的钱。您为什么不自己买船运输呢?阿拉伯的石油理应由阿拉伯的油船来运输啊!”
听了船王这番话,国王由惊愕变得兴奋……
几个月后,奥纳西斯和沙特阿拉伯国王签订了震撼世界企业界的《吉达协定》。协定规定:
成立“沙特阿拉伯油船海运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50万吨的油船队,全部挂沙特阿拉伯国旗。该公司拥有沙特阿拉伯油田开采的石油运输垄断权,该公司的股东是沙特阿拉伯国王和奥纳西斯。
协定的签订宣告了奥纳西斯的成功,这个协定一旦全部实行,沙特阿拉伯和奥纳西斯各自想得到的都将得到,阿美石油公司却将遭到致命的打击,锅底燃烧正旺的柴被抽走了,锅里的水还能开吗?
奥纳西斯在沙特阿拉伯以“闪电外交”击败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阿美石油公司,靠的就是“釜底抽薪”——找到对手的弱点,成功地攻击对手的生命线。
每个企业经营者都有可能遇到强大的对手,不要和他硬碰硬,而是应该懂得,无论他多强大,都有他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这就是沸水锅底的燃柴,找出来并抽掉它,再与对手斗智斗勇,就容易得多了。
“麦当劳”扭亏为盈
“麦当劳”公司曾经有一段时间经营很不景气,出现了严重亏损。为了找出问题的原因,“麦当劳”公司的总裁克罗克亲自来到了各公司、各部门检查工作。在检查中,他发现公司的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而产生这很多问题的一个共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公司的各职能部门的经理们习惯于坐在靠背椅上指手划脚。由于靠背椅坐起来十分舒服,又加上办公室的各种现代化设备很齐全,所以很多经理们便逐渐地脱离生产第一线,而只是靠在椅背上发指示。
针对这个问题,公司总裁克罗克向各地麦当劳快餐部发出命令,要把所有经理坐的椅子背锯掉。坐椅没了椅子靠背,身体无所依靠,坐久了就会腰酸背痛,这样就迫使那些贪恋舒适的经理能经常深入到基层,到第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而不再坐在椅子上,凭想当然来发布号令。
公司总裁克罗克锯掉经理椅子“背”的措施果真有奇效,很快“麦当劳”快餐店都扭亏为盈,不久又都出现了兴旺景象。
当然并不是坐靠背椅子的经理们都必然会产生“官僚主义”,但是就“麦当劳”公司当时的情况看,贪恋办公室的坐椅,不深入到第一线,的确是公司严重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锯掉椅背就等于铲除了产生“官僚主义”的条件,但是借此可以使经理们受到警戒。
这是“釜底抽薪”之计中的“去其所恃”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