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柏拉图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出生于雅典贵族之家,力图恢复贵族奴隶主政权,多方参与向奴隶主民主派的斗争。二十岁时拜年逾六旬的苏格拉底为师。八年后,苏格拉底被民主派处以死刑,加深了柏拉图对民主派的仇恨,遂离开雅典游历埃及、意大利。四十岁返回雅典,建立著名的柏拉图学园聚徒讲学、著书达四十一年。

柏拉图的著作多采用对话体,共留有四十三篇。涉及内容广泛,主要的是政治、伦理教育以及当时争辩剧烈的一般哲学问题。美学问题作为以上问题的一部分附带出现于著作之中。 其中 《大希庇阿斯》、 《会饮》论美, 《伊安》、《斐德若》论灵感、摹仿, 《高吉阿斯》论创作、修辞, 最著名的《理想国》以及晚年写的《法律篇》论及政治关系与文艺问题。在政治上主张“哲王之治”,致力于推翻奴隶主民主派,建立奴隶主贵族独裁统治的“理想国”;哲学上坚持客观唯心主义,其理论基石为“理念论”,构成柏拉图美学观的哲学基础。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客观存在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理念是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实体,是唯一真实的,是现实世界中感性事物的模式, 是真理。现实世界则变化无常,只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 不真实。其美学观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主张美是理念,而不是个别美的事物。美是永恒的、绝对的、神圣的,大千世界万物之美均以美的理念为源泉,是分享理念世界中美本身的结果。他颠倒美的概念和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把美的观念看作脱离个别美的事物的单个存在物,并神化为绝对永恒不变的东西,思想方法上带有形而上学特点。

他对古代希腊早期思想家们留下的以下美学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一、他认为文艺是仿摹,文艺在三个世界中的地位是: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现实世界是第二性的,后者是对前者的不完全的摹仿,艺术世界又是对现实世界的不完全的摹仿。因此艺术只是“摹本的摹本”, “影子的影子”, “和真理隔着两层”,更不真实,从而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和创造性。

他联系理念论,在检查古希腊文艺后得出两点结论: (一)文艺不真实,不能给人以真理。 (二)文艺伤风败俗,惑乱人心,摹仿诗人的作品往往在人心中种下恶因,逢迎人心中的无理性部分,培养人性中的低劣部分,激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感伤癖、哀怜癖,使人失去理智控制,不能达到正义。二、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个明确肯定文艺的政治教育作用,并以政治标准评价文艺的人。他认为应该排斥那些丑化神灵、放纵情欲的戏剧和史诗,只允许歌颂神和英雄的颂诗存在。文艺必须服从哲人和理智的需要,为贵族奴隶主专政服务,为培养理想国的保卫者服务。三、认为灵感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他在《伊安》、 《斐德诺》等篇中指出,灵感来自神灵的凭附,以迷狂为基础,是诗人创作时呈现出的神态昏迷、精神恍惚、类似疯狂的失常状态。它好似磁石一般, 具有感染力,当诗人陷入迷狂时,诗神将灵感传达给诗人,便能作出好诗。摹仿诗人所作出的诗则是不足取的。在柏拉图看来,创作不凭理智,而凭天赋;不凭技艺,而靠神助;不要神志清醒,而要如醉如狂。其灵感说宣扬反理性主义文艺思想,完全否定了创作的源泉是社会生活,否定了创作中的理性活动。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体系带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反动性,直接促成了中世纪的教会神学文艺,导致以普洛丁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其灵感说则为产生颓废主义埋下种子,成为后世天才论和唯心主义创作理论的基础。但在一些具体见解中尚包含某些合理的内核,如他见出美与真、善之间的联系;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高度的激情,想象力,一定的技巧;强调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诗人应该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等,从而使柏拉图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他成为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一面旗帜。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批判其美学思想中建立起现实主义美学体系,与其并称西方美学思想的两大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