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多样统一
形式美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其他各种形式、规律都要统一到这个规律下面。因为事物矛盾各个特殊,并又不断变化,才有多样性,这个多样性既符合世界本身千差万别的矛盾构成状态,也与人的心理及其物质基础的生理机制相适应。而统一才能造成和谐,这个和谐是形式美的最高要求。不论是外形式的形、色、声,还是内形式的多种构成条件,不和谐就不能成为美的对象存在。黑格尔把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叫做“外表的一致性”,把符合规律叫做在“量的范围”内体现出的差异之中的“一种质的关系”,而把和谐看做是“比单纯的符合规律更高一级”的范畴。他说:“和谐是从质上见出的差异面的一种关系,而且是这些差异面的一种整体,它是在事物本质中找到它的根据的。和谐关系已越出了符合规律的范围,正如符合规律虽包含整齐一律那一方面而同时却超出了一致和重复。但是同时这些质的差异面却不只是表现为差异面及其对立和矛盾,而是表现为协调一致的统一,这统一固然把凡是属于它的因素都表现出来,却把它们表现为一种本身一致的整体。各因素之中的这种协调一致就是和谐。和谐一方面见出本质上的差异面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因此它们的相互依存和内在联系就显现为它们的统一。”这里所说的多样统一,就是差异面及其矛盾对立,不仅仅是止于差异对立,在总体关系上又显现为不协调因素的协调,不一致因素的一致,是矛盾对立的“杂而不越”的和谐状态。这正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所说: “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对于杂多统一和谐美,中国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从文学的结构法上曾有深刻论述。他提出了整派理枝,依源循干, “附辞会意,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的见解,并又补充以“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的观点。清楚表明,艺术形式美的造成,必当多样统一,完整和谐。
多样统一的和谐美,是艺术美的关键。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其根本作用差不多只在于创造出比直接现实更加和谐美的;这就需要按照规律去重新创造“第二自然”,使重新被创造出来的东西,围绕一个主题, “杂而不越”。因此,艺术的多样统一的和谐美,是可以而且应该比自然的多样统一的和谐美具有更高的品级。艺术的和谐美可以使人感到无法再和谐了,而任何和谐的自然形态美,人们都可以通过人工创造而使之更加和谐。我们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例,会能更加具体感受这一规律。耶稣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与他的十二个门徒共进晚餐。他坐在桌的中间位置上,突然对众门徒说: “我现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这话立即引起强烈反应。画家在画面上以耶稣为中心,把十二个门徒分成四组,左边、右边、中右、中左各有三人,每组各成分体,自成小的中心,其中每人的形象与性格又人各自异;而每个组成部分又与耶稣的地位及其宣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起始与承续,中心与外围间的比较、呼应关系,富有变化节奏感和强烈的戏剧效果。另外,他把场景放置在食堂里,在壁面的有限空间里,用透视法造成景深感,缩短了观众与场面的距离,画家还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距离,使水平线与画中人物和桌子构成一致,使观众在心理感觉上如同置身于桌前,亲自耳闻目睹了这里的一切言谈和举动。这一切都是和谐的,再加上背景的平衡、对称所体现的向心力的构图,以及光的明暗的利用,都使这幅画在多样统一的原则上,显示了成功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