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鬼魅易写,犬马难形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鬼魅易写,犬马难形

最早提出这个命题的是战国末期的政治家韩非。他在《外储说左上》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 ‘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 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 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意思是说,犬马之类,人们朝夕可见,最熟悉的往往也是最难的,因为观众要求严格。而鬼魅无法参之以形,画家可以凭想象随意为之,而观众也无法参验,故易。可以说,这是关于艺术创作中表现对象特点在理论上的最早透露。为情状物能够做到酷肖自然这是难的,文艺应该把表现对象的现实性做为自己的施力点。不应该竞奇求异,醉心文饰,那样即使形式是美的,但其情为恶,其质为衰,并不足取。韩非的这种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小说家甚至把他奉为“小说之祖”,崇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韩非对表现日常的耳目经见事物的提倡,以致后来竟演化成现实主义思潮的一种审美原则。晋代人物画大师顾恺之说: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这显然是承袭了前者的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不过顾恺之所说的“人最难”,并不单纯指熟悉与不熟悉的问题,画人难就难在对神韵的表现。因为形属外在,神重内里;形极有限,神韵无限。如果我们把韩非子与顾恺之的理论观点联系起来,不难发现它们内在发展的脉络。自从韩非子提出“犬马难工,鬼魅易写”的理论之后,人们多见其相对合理的一面,往往忽视其形而上学的失当之处,但一些有识之士却可以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破一般的成见,形成更加深入全面的美学观点。宋代欧阳修就曾经说过: “善言画者,多云: 鬼神易为工。以为画以形似为难。鬼神人不见也。然其阴威惨淡,变化超腾,而穷奇极怪,使人见则惊绝,及徐而定视,则千状万态,笔简而意足,是不亦为难哉!”欧阳修的观点是从传神论的角度,说明不论哪种对象都是不好画的。鬼神实质是人的异化,鬼神画得好,也需要画得传神尽相。这一点欧阳修之后的董逌说得更为明白: “岂以人易知故难画,人难知故易画耶?狗马信易察,鬼神信难知。世有论理者,当知鬼神不异于人。”这是以人的尺度来要求鬼神,因此孰难孰易不应该以易见不易见为分野。绘画中的神鬼是人的变形,是社会现象和人的情感的一种物化形式,因此也决不能因为它无形难知而随意涂抹。从战国时的韩非子到宋代的董逌,其间经历了一千多年,人们一直接受韩非子的影响,从艺术表现对象方面,探讨着审美创造的规律,并且使之日臻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