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姚斯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姚斯

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康斯坦茨学派的主要代表、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美学家。

姚斯作为接受美学的首发轫者,从宏观角度勾勒了接受理论的基本构架。1967年他发表了《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的讲演,成为接受理论诞生的宣言。文中纲领式地表达了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1969年他发表了《文学学范式的改变》一文,从托马斯·S·库恩的著作中借用了“范式”和“科学革命”的理论,认为文学研究的发展是新范式不断取代旧范式的过程。1972年他发表了小册子《审美经验小辨》,坚持并发展了接受美学的审美经验的历史性。1977年,姚斯发表了其接受美学的重要著作《审美经验与文学注释学》,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他的接受美学理论,并对前期观点有所发展、 有所修正。

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首先是有关文学史的理论。姚斯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力图建立一门完善的文学史科学。以杰文纳斯为代表的目的论历史观和以冯·兰克为首的历史循环论者,不是为历史假设一个终极目标,就是自成一种相对主义的循环,实证主义文学史一味模仿自然科学的方法,煞有介事地把文学作品看成是纯粹因果解释原则的产物。他们忙于无效的探本溯源工作,把文学史写成了零落杂乱的生平加作品的编年排列或论文汇编。而对于文学实证主义的德国文学史则被当作“精神史”来撰写,它反对用理性创造的美学对历史作因果解释,但却致力于寻找非时间性的思想和母题,因而忽视了文学自身的审美特质。接受理论的文学史编撰,应当是历史与美学的融汇,是二者的联系与调节。姚斯认为正是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这两种截然相对的理论,为接受美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基础,姚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文学的功能、效果和有关接受意识的论述;又从俄国形式主义中借鉴了审美的内在动力思想,将二者批判地融合,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学史概念。姚斯认为,文学史就是文学作品的消费史,是消费主体即读者的历史。在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形之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能动参与将是不可思议的。因而,文学史必须具有一个广阔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交汇的背景。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必须与他以前读过的作品相对比,以调节现时的接受。历史上不同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理解,构成作品的存在。每一次具体的阅读,都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有意识的调节。文学史就是文学接受史。不仅如此,任何文学研究,从本质上说,都是文学史研究,研究现实的接受必然涉及历史接受构成的接受经验的史前史。

“期待视野” (或译为“期待水准”),是姚斯文学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期待视野”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势或先在结构。在阅读活动中,与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相对的是接受对象——作品的“客观化”。任何一部作品的产生,只有经过“客观化”,即与一个客观的标准相符,才能获得接受,而这种超主体的客观标准,恰恰又是期待视野。文学史实际上就是历史视野与现时视野的调节史,两种视野相互渗透、相互触合,历时性消失在共时性中,历时性的视野结构只有在共时性的阅读系统中,才能实现其功能。

在对文学史进行了一番内在规定后,姚斯进而论述了文学史与一般历史间的区别。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美学与历史之间关系问题的再现。姚斯认为,文学作品与纯历史文献截然不同,因为文学作品不只是特定时期的文献,它涉及到如何解决形式与内容等问题,所以远远超出与现时不发生直接对话的、一般历史的静态文献。以往的生产美学与描述美学总是力图使文学从属于历史,这样来确定文学与历史间的关系,文学或流为历史的被动的反映,或只是一般社会生活趋势的例证。而姚斯则强调了“文学的社会构成功能。”它不仅包括按某一标准或价值进行的评价,而且还包括欲望、要求、灵感等等。

艺术的功能与其它文化活动的功能不同。姚斯明确指出,娱乐是审美经验的核心。审美娱乐与一般娱乐的不同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保有一定的距离。显然姚斯吸取了康德美学的观点。姚斯把审美活动分为三个“基本范畴”,即“创造”、“愉悦”和“净化”。“创造”问题在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理论中都有论述,马克思主义美学中也始终贯穿着“创造”概念。姚斯在《恢复愉悦》一书中全面描述了创造概念的演变史,并且提出,在二十世纪,创造的概念从作者转到读者,读者在创造。这种创造观是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审美愉悦是现代审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以复活现代人在感觉上的麻木、萎缩,肩负着一个反抗愈演愈烈的社会存在的异化的重任。姚斯的审美经验的第三个范畴是“净化”。姚斯在回顾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二十世纪的“净化”理论后,把净化推到艺术交流的极致与终点,并且认为净化是艺术改变人们行为方式的开端。

西方现代批评理论日新月异,任何理论都难以长久“独尊”。进入七十年代后期,姚斯的理论逐渐失去当年的盛势。当然,这与世界范围内人们的理论兴趣衰落有关。姚斯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理论,不停地否定自己,建立新的概念与新的论点,这与他始终在接受理论中占据领导地位不无关系。当然,也给对他理论的概述带来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