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建安风骨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建安风骨

汉末献帝建安时期出现的比较优秀的诗风。代表作家是曹操父子、建安七子等等。

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用五言诗的文学形式,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抒发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大抵情辞慷慨、格调刚健遒劲,在思想和艺术性上均有鲜明的特色,后人称这种诗风的鲜明特色为“建安风骨”。 “风”是指诗歌所表现的激情和理想;“骨”指文辞所写具体内容的真实严正、慷慨悲凉。 “建安风骨”被作为最高的风格标准,在文艺理论中加以运用。唐代的陈子昂、李白提出恢复和发扬“建安风骨”,推动了唐诗的健康有力的发展。 “建安风骨”成为人们力矫时弊、唤起革新的一种力量。

“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家们的诗文创作,各有其所长; 曹丕的《典论·论文》,专门评论了建安七子。他说:“……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奇气,然粲之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应瑒和而不壮,刘祯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杨班俦也。”曹丕的评论是切当的。他虽然没有评论他的父子兄弟,但隐约之间,有笼罩于七子之上的意思。的确曹操笔底的悲凉,曹丕笔下的宛切,曹植文笔的隽爽却是建安七子所不及的。

以曹操父子为首的“建安风骨”,其共同的美学理想和创作特征,即内容的“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风格上, 清峻简约;形式上,五、七言诗开始兴盛和发展。从总的倾向上,克服了内容空洞、表现上铺陈排比、以歌功颂德为主的辞赋的独盛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