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李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李贽

字卓吾,一字笃吾,号温陵居士,龙湖叟等。泉州晋江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初任河南辉县教谕,后累官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居知府等。五十五岁辞官隐居湖北黄安,凡三年。五十八岁至七十六岁,十八年中大半时间在麻城著书讲学。由于他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假道学,以“异端”自居,终于被封建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入狱,迫害致死。著有《焚书》、《续焚书》、 《藏书》、 《续藏书》等约三十种。他的著作几次被禁毁。

李贽文艺思想的核心是“童心说”。他写道: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真心也”,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是最纯洁、真实的,文学就是要表现这种“绝假纯真”的人性。所以,他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最美的文艺作品都出自童心,也就是都表现纯真的人性。这是人性论,也是写真实论。李贽从这种萌芽状态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出发,断然认为孔孟的学说“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是障碍童心,抑制人性的。因为“既以闻见道理(指孔孟学说)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 “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与童心说相一致,李贽反对倒退的文学复古主义,而提倡发展的文学观。他写道: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由此,他极力推崇戏曲小说,是小说戏曲评点的实际开创者之一。李贽的小说评点往往着眼于人物个性化,意识到了典型化的重要性。他认为《水浒》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都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种种人物故事的艺术概括, “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他称赞《水浒传》是“发愤之所作”。他赞扬李逵、武松、鲁智深等起义者是“智人”、 “勇人”、 “仁人”“真男子”、 “真丈夫”。

以“童心说”为核心,李贽把“化工”作为艺术美的重要标准。他认为“《拜月》、 《西厢》,化工也; 《琵琶》,画工也。” “化工”是艺术的极高境地,是纯真人性的自然流露。而“画工”如《琵琶》虽工巧之极,其气力限量只可达于皮肤骨血之间,不能动人肺腑。李贽说: “由此观之,画工虽巧, 已落二义矣。”

作家创作的动因是什么?李贽也有所论述。他认为“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只是“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宁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而终不忍藏之名山,投之水火。”于是,文艺作品诞生了。李贽对于作家创作冲动及创作颠峰状态的揭示,表明他十分重视作家际遇(由环境的压迫所引起的危机)对创作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客观景物所起的触发性作用。创作成功的关键仍然是“童心”、是真情实感。所以,李贽认为“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