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研究·文艺作品的阶级性
阶级社会中,由于文艺家把自己的阶级性体现于艺术的审美认识与反映之中,从而造成了文艺作品的阶级性。文艺作品的阶级性是从文艺作品所反映的下列事实中表现出来:反映阶级的斗争生活;推动阶级的政治活动;体现阶级的历史要求;代表阶级的利益;渗透阶级的思想;凝结阶级的审美情趣等等。
在考察具体的文艺作品的阶级性的过程中,绝不能简单轻率。应该了解作者的为人与思想,以及创作该作品的具体背景,并审慎地考察上述内容在作品中的实际反映。那种按作者出身、题材以及其他表面现象判断作品的阶级性的做法,常常是行不通的。比如,反映无产阶级起义并同情这种革命的作品,并不一定就是无产阶级的,而一首山水诗,有时还很强烈地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有时一个有明显阶级性的人,他写的作品中没有阶级的政治、思想,而是在审美感受上体现了人类的共同美,也可能是非阶级性的作品。
文艺作品的阶级性有时呈现复杂的情况:一部作品不只是表现一个阶级的思想情绪;一部作品不只有一种政治倾向;一部作品并不只是在某一特定阶级当中流传,或只影响一个阶级;一部作品不只为一个阶级所利用。造成上述的阶级性的复杂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统治阶级思想是社会统治思想。在阶级社会中,虽然只有一个阶级占统治地位,但是它利用掌握物质生产资料的优势,可以同时掌握精神生产资料,从而造成该阶级的思想是所处时代的统治思想,并使得被统治阶级的文艺作品中表现出统治阶级的思想。第二,新的社会意识,并不只由新的阶级来表现。有时,旧阶级营垒中的某些成员,由于他们身处旧营垒中,有从多方面感受社会矛盾与受现实推动的条件,加之他们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从而易于表现出新的社会意识。第三,在一个阶级内部,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其中的实际成员(统治阶级的实际代表者、物质生产的掌权人与思想成员(思想家、著作家)之间在道德上、思想上的矛盾,又因后者能够广泛地接触现实和人民,所以有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第四,作为阶级成员的作家的思想立场发生转化。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本阶级没落时期,社会大变动时期更是如此。第五,各个阶级在一定条件下有一定的相通、相同之处,因此有共同美及共同人性的存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自然风光及传统美德可以构成共同美,而这些内容可以突破阶级界限,引起广泛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