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审美分类创造·墨法

文艺审美分类创造·墨法

书法美学术语,指书法家在创作时的用墨(亦称运墨)之技法。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谓:“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旨在阐明书家创作之际,必须善于运墨,以浓、淡、干、湿、润、燥的错综变化使字迹华活多姿,恰到好处,不使太过或不足。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谓:“用墨之法,浓欲其活, 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知用笔,安知用墨!”这是对用墨中浓淡优劣的阐述。

元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谓:“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干妍墨则湿点笔,湿妍墨则干点笔。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粗即多累,积则不匀。”大凡运墨之法,在楷书则较易,在行草为最要与最难。故宋姜白石《续书谱》谓:“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此理言之简要者当推唐初孙过庭《书谱·序》中“常燥方润,将浓遂枯”八字。用燥、 润、 浓、 枯四字,概括行草书中运墨的错综变化之法。沈尹默在《与马国权论“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书》中解释说:“此事须从实践中检验,始能体会其正确意义。就是说 与腕运有关。若腕不能很好灵活运用,即不能使笔毫四面变换,着纸不能临机行墨,则墨汁常聚在一边,就没有燥、润、浓、枯之分了。”这是对运墨方法的经验之谈。

古代书家中以怀素草书最善运墨,记述者甚多。王邕在《怀素草书歌》中谓“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一则形容其字迹之雄强,二则赞赏其运墨之变化。窦冀在《怀素草书歌》中谓“殊形怪状不易说,就中枯燥尤惊绝。”即指怀素草书中造形之奇丽以及其善于运墨,尤其善用枯墨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