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舒新城
,湖南溆浦人。现代教育史家和出版家。他的生平事迹要而言之:三十五岁之前从事教育实践,任中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三十五岁之后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研究和编辑出版工作,担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主持《辞海》的编纂,解放后任《辞海》编辑委员会主编。编、译、著行世较多。主要有《道尔顿制研究集》、《现代心理学之趋势》、《人生哲学》、 《近代中国教育史》、《近代中国留学史》、 《近代中国教育史料》、 《中华百科辞典》等。
他对文学艺术也有浓厚兴趣,尤其喜爱书法、摄影、自然山水,以此陶冶情性,并在其自传性著述《我和教育》中表达了他的审美鉴赏眼光和趣味。二十年代他曾以《美学》为题发挥了他的美学见解,较系统地介绍了美学知识。他的美学思想,并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体系,不过是把西方康德、席勒、里普斯等人的美学学说揉合在一起加以阐释。他认为,探求美的本质不能单纯在客观事物的属性上,也不能单纯从主观心理上去求得,而是要二者结合起来。美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主观心理的感觉与想象而形成的具体表象(或观念),他称之为“美的假象”。“美的假象”是一种理想,不能用哲学认识论去衡量它的真伪问题。因为,它“不仅要与客观的实在为抽离,由知觉上所产生的意识作用,也要抽离。换句话说,美的假象,要把客观的实在物,与主观之我的自己,及我心的作用,一并忘却。故要做到物我皆忘,利害尽化的境界”。从舒新城的审美分析中,一方面可以看到他是坚持审美超利害关系这一观点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他又不是完全赞成这一观点。他说: “康德以后讲美学的,多以为美的玩赏,是一切与利害无关系的快感,不能满足意欲。若照这个意识讲来,美固然要超乎利害,但不能满足意欲,则这美实无价值,我们玩赏美也是无谓,世人可以不必研究。所以后来有感情美学,来矫正这个毛病。”他认为,美可以超越物质实用上的利害关系,但在精神、感情上却又不能不对利害关系作出反映,所以观念上还是含有利害目的的,美的观念也不例外。利害性,这是价值观念的前提,否则,人们就不会对“美的假象”即美的观念发生兴趣。他从价值观念出发批评审美无利害性观点,还是有道理的。
与“美的假象”相对应,他还提“假我”的概念来解释审美主体既超现实而又不超现实的二重性质。他认为,审美的境界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物我化一。在这种境界中,说它“无我”,是因为不存在“实体”的我,不含有我的实际利害;说它“有我”,是因为还存在“观念”的我,这种观念使我与实际还有联系。正因为如此,美感既超越“实感”,而又与“实感”有联系,人们也才劳神费力地追求它。他的这些见解,在当时还是较卓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