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王国维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王国维

初名国桢,字静安,又作静庵,又字伯隅,号礼堂,又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十八岁前接受传统教育。1898年因向往新学赴上海谋生,工余学外语。1901年,他在《教界世界》杂志社工作,被称为“专治哲学的社员”。1903年在通州师范学校教心理学、伦理学,1904年在苏州师范学校教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他认真钻研康德、叔本华的哲学、美学著作,一方面介绍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同时结合中国的材料进行研究。近代中国最早提倡美育的是王国维。1903年他发表《论教育之宗旨》,1904年发表《孔子之美育主义》,以后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905年发表《红楼梦评论》,批评了旧红学的局限,从美学、伦理学的角度对这部著作进行评价,论证了《红楼梦》的悲剧美。这是我国近代科学的文学批评的先声。他前期的哲学、美学方面的文章和旧诗于1905年汇刻成《静庵文集》。

1907年,他到北京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后学部设京师图书馆,他任图书馆编译。他定居北京,钻研词曲。这方面重要著作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发表于1908年至1909年的《人间词话》,运用传统的词话形式,表达了新的境界说,这部著作既能消化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又能重视总结我国古代的审美经验;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终结,又标示着新的美学的开端,是我国美学史上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文献。 《宋元戏曲考》与《人间词话》相呼应,开拓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王国维研究文艺与学术,重视中西比较。他评《红楼梦》就是与《浮士德》比较,确定其审美价值。1906年,他主张在大学中开设比较神话学、比较语言学。他对中西伦理思想、思维方式都作过比较。1908年的《中国名画集序》对中西绘画作了比较。

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随罗振玉亡命日本,专治甲骨文、上古史,以后又涉足音韵学,其主要著作收于1921年编成的《观堂集林》。王国维回国后,1922年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1923年又到北京在退了位的末代皇帝那里就任南书房行走。1925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除经史小学外,又治元史。1927年自沉于昆明湖。王国维死后,罗振玉编成《海宁王忠懿公遗书》,赵万里又编成《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台北文华出版公司有《王观堂先生全集》(1968年版),尚有大量王国维手稿正在整理,新的《王国维全集》正在陆续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