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托马斯·阿奎那
圣·托马斯·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inas,1225—1274)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出身于意大利贵族,年轻时参加多米尼克僧团,被送往巴黎等地大学深造。后在巴黎、科伦等地讲授神学,任教皇的神学顾问和皇帝的政治顾问,成为最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是新柏拉图主义的继承者。其主要著作有《反异教大全》、 《神学大全》,被称为天主教的百科全书。
托马斯·阿奎那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论证上帝创世、教权与神学高于一切。他阉割了亚里士多德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部分,利用其中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部分来论证天主教的教义。从被歪曲了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出发,批判以柏拉图观点为根据的经院哲学,其斗争锋芒始终指向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倾向。他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严格的等级系统,其以上帝为最终目的,上帝统摄一切,政治服从宗教,地上的秩序服从天上的秩序,现世服从来世,知识从属于信仰。其哲学、神学体系被称为“托马斯主义”,十九世纪末被罗马教廷宣布为天主教官方哲学。他的文艺思想就是从这个体系出发的。其美学思想散见于《神学大全》,基本出发点与奥古斯丁相一致,即把普洛丁的新柏拉图主义附会到神学上去。托马斯的美学观点具有神秘、唯心的性质,是他神学的一个部分。其美学思想与政治思想一样,以维护天主教会的反动的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他认为艺术家凭观念从事艺术创作,艺术品来自艺术家的观念,观念来自理性,艺术家的理性来自“上帝”的“光源”。上帝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当艺术家的理性越接近上帝的光源时,其作品便越完整,越有光辉。他承认艺术产品应摹仿自然产品,但艺术的真实来自“神意”的反映。
他认为美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指出“各种事物能使人一见而生快感即称为美”,美寓于天国和人世的每一事物中,但与“美的滋味和气味”无关,因为味觉、嗅觉会引起欲念,是一种生理上的快感,不具有美感;美感源于对象(上帝和万物)所具有的整一、和谐、鲜明三个形式因素;快感则是审美器官(主要为视、听觉)的产物。他从形式上着眼,指出美有三个条件:一为完整性或全备性,破碎残缺的东西则丑;二为适当的匀称与调和;三为光辉与色彩。在此基础上提出上帝是美的源泉,因为他是一切事物均衡与纯洁的原因。强调美与善的区别,认为善满足欲念,有外在目的,美以认识本身为满足,无外在目的,在善之上、在善之外。美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一旦有了欲望便失去美,而导致善,从而否定了美的教育功能。认为诗与神学旨趣不同,诗涉及理智,但缺乏真理的领域,并以形象掩盖真理。两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重象征,凡通过事物本身进行象征,属于神学,凭借文字进行象征则属于诗。认为人体美在于四肢五官端正匀称,再加上鲜明的色泽。
托马斯·阿奎那在中世纪后期把神学系统化、完整化,并把美学、艺术与神学紧紧结合在一起,对其后欧洲文艺思想的唯心主义倾向产生重大影响。他关于美的观点为康德的无利害关系的“美”开辟了道路,并对各种“纯艺术”论、唯美主义。形式主义观点提供了理论根据。他的美学观点上承新柏拉图派的神秘主义,下启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形式主义美学,影响比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