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雪莱
波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 Shelley,1792—1822)十九世纪英国积极浪漫主义的著名诗人、文学批评家。1811年因发表论文《无神论的必然性》,而被牛津大学开除学籍。后来又因发表著名长诗《麦布女王》,受到英国统治者的攻击诽谤,被迫离开祖国,在意大利生活数年。雪莱的诗赞美革命,抨击传统,被马克思称为“社会主义的急先锋”,他是最早歌颂空想社会主义的诗人之一。写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钦契》、叙事诗《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等。其文艺思想主要反映在长篇论文《诗之辩护》和他给自己的作品所写的一些序言中。其中《诗之辩护》在外国文艺理论史上被称为英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纲领。
在《诗之辩护》中,雪莱着重论述了诗的社会功用、本质、特征以及对诗人的评价。雪莱给诗下的定义是; “生命的形象表达在永恒的真理中”。他肯定了诗人的作用,认为“灵感之不可解者,诗人是解释者;未来之昭示于现时者,诗人是镜子”, “诗人吹响进攻的军号”, “诗人是立法者”。诗的社会作用是维护人类权利和理想、惩治罪恶的“一柄闪着电光的剑”。在长诗“伊斯兰的起义”的序言中,他明确指出诗的目的是“要在我的读者的心中点燃起对自由与正义原则的道义的热情,以及对善的信仰与希望”。诗的功用还在于引起快感和美: “它把被歪曲的对象化为美”,要在别人心中“产生和保证这种最高意义的快乐”。他强调艺术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指出唯有现实发展中主要的、最重要的倾向才是诗的对象。 “诗是现实生活的形象的反映”。诗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人了解事情的真相,了解事件的精神,揭示出生活中伟大的美、 “内在的真理”、“潜在的美”。他还强调想象的作用,说诗是“想象的表现”, “想象是实现道德完善的伟大工具”。在他看来想象可以弥补理性认识的不足,想象和理性思维是统一的,理性认识是诗的基础。他特别强调灵感,天赋和直觉的作用。
雪莱的理论虽有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色彩,但他肯定了诗人的作用和同代诗人的历史贡献,肯定了进步的历史观点,温和地批评了诗的作用今不如昔的观点,这在法国革命低潮时期,欧洲思想界异常沉闷时期,还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