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研究·形象思维

文艺美学研究·形象思维

又称艺术思维。它是文艺创作活动从观察生活、选取题材到塑造形象的整个创作过程所采取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实行中,现实的对象始终以具象化的形式存在于创作主体的头脑中,并在体验、想象、集中、概括的同时,把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渗透于其中,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形象思维的具体对象主要是人,或是直接的人物形象,或是自然的人化;思维的实在主体是活生生的具体生活材料、场景、状貌,并以形象的成果发挥特有的思维的最终作用。马克思早就指出,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掌握世界,与艺术的掌握,两者在方式上是不同的。他说: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接着又强调说明,抽象思维者在思维过程中,其头脑思辨与实在主体的关系是: “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这是掌握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区别点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因此说形象思维的方式主要存在于艺术创造过程中,属于文艺创作的专有方式。

在形象思维过程中,思维主体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这种活动又是被理性活动制约着的。没有情感就不能构成形象的思维;而没有理性,文艺作品就会成为无意义的材料的堆砌,无限制的感情的宣泄,也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形象思维中的理性活动表现在,最初的思维材料,是曾经被理性检验过的东西,而进入形象思维之后,又有思维主体对生活事实的集中概括,最后的思维成果仍然具有理性认识的特点。面对丰富无比的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作家、艺术家在不脱离具体感性材料的情况下进行形象思维的同时,要有对社会生活观察、体验、研究的理性思维的过程,然后才能进入具体的创作过程,而且在创作中也不能离开理性的思维,这样才能创造出具体的而又有概括性的形象。如果离开了理性认识,单凭对事物的感觉和印象而进行创作,就会使形象得不到完整的塑造,生活的真实也不会得到深刻的揭示。

形象思维中的情感活动,是思维主体以情感体验的形式,把思想感情渗透进各类表现对象当中,追求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性。别林斯基说: 人“能通过情感,在诗的方式获得现实的印象,并且能通过幻想的活动,在诗的形象中去复制这些印象”。 “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这就肯定了情感是始终和形象思维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当作家、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表现他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时,必然要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把真情和实感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作家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感情的活动,并把自己的强烈的爱憎感情灌注在艺术形象之中,所以文艺作品才能够感染人、激动人,唤起人们的感情,陶冶人的心灵,净化人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