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喜剧感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喜剧感

指审美主体面对喜剧性事物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美感体验。亦称喜剧效果。喜剧不象悲剧那样使人产生悲壮激昂的崇高感,喜剧感以笑为主要心理特征,它给人们以轻松愉快的嬉笑和幽默,以此来愉悦人的心灵。

在西方美学史上,一些美学家对喜剧——笑进行了深入的有益的探索,提出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霍布斯用“突然荣耀感”来解释喜剧感,认为笑的发生是因为发笑者突然想到自己的荣耀。人看到其它事物,其他人的弱点,相形之下感到了自己的优势,因此产生了荣耀感,鄙视对方,高兴地笑了起来。柏格森从他的生命哲学出发,用“生命机械化”来解释笑的喜剧性。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的创造的过程,一旦生命出现了物质化的现象,变成了机械,变成了无弹性的物件,就丧失了创造力,丧失了生命的特征,显得呆板,笨拙,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这种状态使人看了感到可笑,是喜剧感产生的根源。弗洛伊德则从精神分析心理学出发,提出了“心力节省说”。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用巧妙的办法解除潜意识中“情结”发泄的压抑,从而节省出原来支撑压抑的心力,使之得到自由的发泄,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样人便发出笑来。

喜剧感是人们对喜剧性事物反映的一种特殊审美心理状态。喜剧对象是被历史进程抛弃的旧的事物,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当旧事物成为被历史实践所抛弃、嘲笑的虚弱丑恶的对象时,人们便以其智慧的微笑,在审美上嘲笑它,并通过这种喜剧意味的笑来否定、揭露丑恶的虚弱,从而达到对美的肯定。喜剧感的审美意义正在于它能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旧世界、旧事物的内在空虚和无价值,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在笑声中体验实现的审美境界,确证人类实践的成功,鼓舞人类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