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青《“摇钱草”——大同黄花记》

一出雁门关就到塞外,迎面而来的是大同盆地。

龙飞凤舞的“雁门关”三个鲜红大字,顿时让我想起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中描写的苍茫荒凉。这片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寒苦之地,却盛产一种娇嫩、鲜艳的可口之物——黄花。

因为气候、地理和土壤等诸般条件,不同地域出产不同特产,比如我们熟知的宁夏枸杞、新疆葡萄、杭州龙井茶、福建龙眼等等。大同以出产黄花闻名,大大小小的饭店没有一家不以黄花为食材的佳肴。

据记载,大同种植黄花始于明朝,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古时候这里本是浩淼广阔的湖泊,后因地壳运动、火山爆发,遂成盆地。富硒富锌的火山土孕育出五瓣七蕊的“大同黄花”。此花角长、肉厚、颜色鲜黄、脆嫩可口,久煮不烂,且含有丰富的钾、钙、磷、铁、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卵磷脂及微量元素硒,无论品相还是品质均居全国四大产区之冠,实乃上天赐予人类的食用珍品。

大同黄花甲天下,并非虚言。

黄花,学名萱草,俗称金针菜,别名“忘忧草”。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养生论》中说:“萱草忘忧,乐为食之。”就是因它有健脑、抗衰老、有益心血管等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肯定它有利尿、健胃功能。

七月,大同黄花进入采摘期,成千上万亩黄花随风摇曳、碧波翻涌、花香袭人,既好看又好吃,吸引无数的游客来此观光、体验、品尝。这时节的大同是个绿中泛黄的世界,也是农民最忙碌、最揪心、最幸福的日子。

大同农民种黄花,也怕黄花。一斤黄花顶一斤猪肉的价,种一亩黄花等于种10亩玉米。黄花是好东西,却不是个好伺候的东西。它不像小麦玉米一季一收,得作养三年才到收获期,而且收获期短,得抢收。采摘都是每天凌晨四点左右到太阳升起这段时间,一旦花开,金黄灿烂的花朵虽然赏心悦目,营养价值却流失近半。赶上旱涝年景,不仅产量受影响,采摘晾晒不及时还会霉烂损失。所以,大同农民种了六百多年黄花,吃黄花、卖黄花,却一直没有规模化种植,更没有因为黄花改变自己的贫穷命运。

万物皆有命,黄花有黄花的命运。大同农民爱上黄花还是在中央打响脱贫攻坚战,大同市委将黄花确定为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之后。

2016年大同市委将黄花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打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专门成立了“黄花办”。农民怕天旱就给打机井、按装喷灌;怕虫灾就给上保险;怕周期长见效慢,每亩地补贴500元,贫困户另外多补500元;采摘人手不足,就帮着联系组织采摘工,动员全市机关干部帮着摘;怕没地方晾晒,就修水泥场地、建冷库、在田间地头安装烘干设备,还把学校、机关的操场、停车场腾出来给农民晒黄花。为保障可持续发展,鼓励村、乡成立合作社,支持龙头企业开发深加工产品,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现在,仅云州一个区种植面积就已达到17万亩,建成大同冰山公司等15家龙头加工企业,成立95家黄花专业合作社,培育30家300亩以上种植大户,拥有8个国家级品牌……从组织形式、科技研发、品牌打造、产品销售、龙头带动等各个环节为黄花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农民再无后顾之忧。全区黄花年产值达7亿元,乡办、村办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种植3.8万亩,达到除社保兜底外29722名人口人头一亩(非人均),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黄花成为大同第二种市花。

五月的云州大地郁郁葱葱,一派碧绿。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时说,黄花也能做成大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要保护好、发展好这个产业,让黄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草”。

时代改变了黄花命运,黄花改变了大同农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