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心仪已久的鼓楼山,是早就有的情愫,延至今日,才终于成行。
鼓楼山,位于四川泸州市南面20多公里。系乌蒙山高原北端最后的余脉,海拔近800米,从《泸县志》等有关志书上可以看出,此山系泸州名山,难怪在民间,一直流传有西有方山,南有鼓楼山之说。两山拱卫泸州,正好作了泸州城千秋万代福音的屏障。
鼓楼山,因山形似鼓而名,林竹茂密,崖壁陡峭,流泉飞瀑,禽鸟栖居,真的是一处绝佳风景胜地。山上最宽处约两公里,最窄处仅百余米,而长却有10多公里。有关地方史书上介绍,至唐代,山中已有汉、苗、彝等民族和谐相处,同耕发展,且寺庙古刹相继建成,计有云台寺、五院寺、高峰寺、永峰寺等,想那时,香火鼎盛中朝圣的先民,在对神灵的虔诚祷告中,也应该保有对大自然的敬畏。虽然,随着时间的错位,历史的演变,这些庙宇古刹已经消亡,只留下些许遗迹,但一些地方特色文化的积淀传承,仍可看出当地百姓热爱故土和这方山水的心路历程。比如民间文艺“班打狮子”,就体现了鼓楼山民敢于攀登,不畏艰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还有流传于此的民间故事,“刘道真人”与“夜光宝珠”,无不说明当地百姓追求美好生活而又善于与假恶丑抗争的智慧与坚韧。
谈到智慧,我以为鼓楼山民众的智慧是大智慧。在鼓楼山峰旁,有一根巨型石笋相伴,当地人很自豪地告诉我,那是一根石桩,紧紧系住了泸州这条大船,让她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平平安安走到了现在。这种想象的成份很美,但民眾心中那种真心的企盼和祝愿更美。难怪,在久安门古寨旁的观景台上,在春天阳光的明媚中,在澄明的天空下,泸州城的英姿若隐若现,如带的长江缓缓流淌。天地大美,入驻心房,这种观感,让我凭添了有在此居住的念想。
存有这种念想的绝非我一人。“城郊休闲处,泸州大阳台”。这是当地党委政府为了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提出的对鼓楼山的旅游开发理念。确实,临近泸州城的鼓楼山,其旅游开发价值不言自明。单就气候而言,每当盛夏的泸州城处在酷热包围中时,鼓楼山中却清风阵阵,凉爽宜人,此地民居中,鲜有安装空调者,就连夏天使用电风扇者,也寥寥。
留得下人,除了要有宁静舒适的居住环境,还要给人以看的、吃的以及历史回味和启迪。我以为,鼓楼山在这些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千亩兰竹林,翠翠的布满你的眼帘,或在山谷,或在山腰,或在崖畔,错落有致,让人浮想留恋。而那从兰竹筒流出的山泉,掬之饮之,甘冽清甜,让人久久回味,仿佛隐者才能享受的口服,这大自然慷慨的馈赠,竟在此山中,奇哉、妙哉。而鼓楼山白萝卜、土鸡肉、土腊肉、鲜笋子……这些原生态的食材,再加上当地所酿桂花酒,来此山中品尝者,定是三生三世有福之人矣。
言及历史,给人回味和最具启迪的,当数公元1950年的剿匪战争。
鼓楼山地势险要,四周皆悬崖峭壁,只有一条道路曲折通往山上,而就是通向山上的这条道路,修建有三关五寨,关,即关口,关隘;寨,即寨门、石门。所以,一有战事发生,社会动荡之时,谁占领了鼓楼山,谁就得到了地利之便。新中国成立初,地处西南的泸州城郊,土匪与溃败的国民党军残部互相勾结,盘踞于鼓楼山上,成立了所谓的联合反共纵队司令部,号称上万之众的匪徒,时不时下山袭扰和残害我乡区干部和征粮剿匪工作队,他们先后袭击了合江的尧坝、纳溪的利合、泸县的分水、蓝田等乡镇,抢劫百姓粮食,衣物,反动气焰甚为嚣张,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下决心剿灭这股残敌,以绝后患,还人民群众一个永久安定的社会。人民解放军出动三个团的兵力,在广大群众和地方武装的支持配合下,于1950年5月发起了解放鼓楼山的战役,整个战役持续不到4天,便扫清了整个鼓楼山的残匪,使山青水秀的鼓楼山,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鼓楼山剿匪战役,以我军不到三个团的兵力,战胜并消灭了十个团的敌人,这个事实再次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旧社会已经消亡,一个新社会已经诞生于历史潮头的时刻,任何不能顺应历史潮流并一心与人民为敌的反恶势力终将被潮流席卷和淘汰,不管你占据何种有利地形,而失去民心的人,必定寡助。寡助者失天下,多助者得天下,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多助者又为百姓谋利益,这就是天下归心,国家强盛,民众富裕的必然归宿。鼓楼山战役,留给人们的思索太多,它让我们牢记历史,珍惜当下和未来,这是何等鲜活的教材啊。
当我步行在翠竹掩映的小道,伫立在极目远眺的观景台;当我留恋于寺庙古宅遗址,在山泉飞瀑旁品饮甘冽之溪……我深沉的思绪才轻松地飞回了现实,确实,山川如旧,俊美依然,当我们登临,我们应该看得更远、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