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外婆》龙章义散文赏析

外婆走了,带着一份安详,带着93个春秋岁月的风霜,带着她对亲人的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外婆走得突然,也很从容。就像她从容面对生活的一切艰难困苦,没有丝毫举足无措。这也许是她对近一个世纪人生哲学和生活历练的最好诠释。虽然她老人家没有留下更多的叮嘱,但她早已默默地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人生真谛,留给我们的无尽财富足以受用终生。

这些天,外婆辛劳的身影,呵护的点滴,亲切的叮咛……如电影一般,一次次展现在眼前,又一次次痛彻我的心扉,荡涤我的心灵。

外婆14岁嫁入外公家,面对10来岁就失去双亲,几近一贫如洗的新家,外婆默默挑起了女主人的重担,承受起一个女人不应该全部担负的重压。从17岁做母亲开始,随着舅舅和妈妈相继出生,背一个抱一个带一个下地干活成了十多年的常态。可当这個家逐渐殷实起来的时候,病魔却无情地夺走了外婆的依靠,1977年,外公不幸辞世,狠心地丢下了外婆和我们。失去了外公,外婆一个人独自承受着命运无情的安排,始终如一地守护着自己当初的诺言和选择,用无比坚强的内心,抵御黑夜中无限的寂寞和孤独,潜移默化地教育着自己的后人。外婆透支自己瘦削的身体,用一生的忙碌书写这个家庭的幸福,也书写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光荣。为此,她获得了地区劳动模范的称号。腰弯了,背驼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却是洋溢满满的笑。

外婆没有读过书,但她默默地把与人为善融入了五彩斑斓的生活,融入了自己的全部生命。在村里,外婆说话都是轻言细语,从不与人争吵。别人有难处,她总是非常慷慨大方。听大舅说,有一年,一位因水灾过不下日子的人到村里要饭,外婆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把仅有的半缸米分一半给了人家,而我们一家十几口人则足足吃了近一个月的稀饭。

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几个孙辈常常围在外婆身边,听外婆讲万佛山的故事。外婆的声音很美很好听,村里人都说她是百灵鸟。万佛山的传说、将军背剑、粘人岩、仙人居、神仙洞、独岩峰......一个个动听的故事总是讲不完。外婆讲的故事很精彩,温暖幸福的感觉萦绕着我的整个童年。

外婆有什么好吃的总会留着,与我们这些晚辈分享。补了又补的衣裤,洗干净了又穿,自己从来不舍得买一件新衣,却把钱省下来,逢年过节时,她才会拿出一直珍藏在箱底的红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把一张张陈旧但叠得很整齐的零钱,均匀地分给我们这些晚辈。我每次回村看望她老人家要离开时,她总要起身送我们,经再三劝阻,才会极不情愿地在一个可远眺的地方停下来,一只手硬撑着近乎弯成90度的腰,艰难地抬起头目送,直到看不见我们远去的身影。每每想起这熟悉的场景,我的内心就一次一次升腾着温暖,伴着温暖升腾的则是更多的惭愧。

得知外婆去世的噩耗,我正在70公里外的乡下工作,等我匆忙赶到,望着外婆安详的面容,内心无比自责,心针刺般疼痛。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那么多年来,我总是掩饰自己,不想让别人看穿我心里的脆弱,可面对外婆的音容笑貌,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其实前一天妈妈就告诉过我,外婆一晚都没有睡,可我并没有放在心上,谁知这样竟永远错过了与她老人家说最后一句话的机会,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万分。之与我们的长辈,我们索取的太多,给予的太少,这种自私和不孝,往往都是在我们无法再挽回的时候,似乎才恍然醒悟。与之外婆来说,心痛得再厉害,泪水流得再汹涌,哭得再撕心裂肺,一切都将于事无补,成了心里永远的痛。可我们真的醒悟了吗?其实不尽然,往后的日子,我们依然会找出千万种理由,不懂得去关心照顾我们的长辈,不懂得去回报爱戴我们的至亲。人生或许就这样在反复的后悔中后悔,在反复的下一次中延续,留下不尽的遗憾和心伤。

下葬那天,村里来了很多人,哭声一片。灵堂里锣鼓喧天,时时爆发出刺耳的唢呐声,突兀而来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外婆真的走了,尽管我们有万分的不舍。一闭上眼睛,她老人家熟悉的身影不断地浮现在眼前,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心灵的拷问连同不尽的怀念愈发强烈。

生命之重于外婆是一种解脱,于我却是永远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