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拉《槟城豆沙饼》散文鉴赏

槟城豆沙饼,有人说味道像厦门馅饼,有人说很像鼓浪屿馅饼,有人说和漳州馅饼更相似,又有人说是源自南普陀寺素馅饼。说了好几个地方,皆集中在福建。

槟城是闽南语城市,槟城人说他们讲福建话,后来台湾人来,讲同样腔调的话,台湾人说这叫台语,又称闽南话,槟城人恍然大悟,原来平日的福建话应叫闽南语。槟城人把闽南一带看成整个福建。(果然岛民之见。这句评语不可以是别人批评,槟城人自己讲则没问题——所谓的岛民想法。)亦见槟城闽南人之多,转一个圈看,槟城豆沙饼和福建闽南地区馅饼味道相像,也是正常。

糕饼属点心,非供吃饱。槟城生活节奏缓慢,许多游客皆冲这一点来。首次访槟的作家说,现代人浮躁是因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各种诱惑扑面而来,若缺乏定力,很难拒绝欲望的呼唤,一不小心生活便陷入匆忙纷扰的紧张忙碌中快节奏的生活压力、繁杂的碎片化信息,让人心益发焦灼急躁。作家爱上槟城的原因是“槟城很慢”。槟城岛内游客最爱逗留的首府乔治市,面积23平方公里。无论到哪儿皆可步行,不疾不徐用脚丈量槟城街道,一边自在从容安心感受,沉淀浮躁,过滤浅薄。有人说可以到槟城来“洗心”。

慢生活的小城人对正餐不甚期待,反而三餐中间那几个点心时间让他们充满盼望。早餐和午餐之间,午餐和晚餐之间,还有一个夜宵,都是槟城人的重要享受。小住槟城几天没有变肥的客人会让槟城的主人很丢脸。点心时光来杯黑咖啡或奶茶,加几个豆沙饼或一碗小辣的虾面,或清淡果条汤,或酸味鱼汤拉沙,真的爱南洋风味,你会选小小一包椰浆饭。打开香蕉叶,椰浆味即时飘香,白色的饭边上几颗炒香花生,几只金黄小鱼干,半个白里透黄鸡蛋,两片绿色青瓜,有的配上几只咖哩小虾,加一匙槟城人叫SAMBAL的辣椒盖在饭上,单看相貌已漂亮诱人,莫嫌那么小一包,这下午茶不是要你吃饱,而是“吃巧”。吃点心叫“吃巧”,这句俗语槟城人发挥得最好。在槟城叫来的面、米粉或饭,分量都小小的。外地人抗议:你们的小食未免太小盘。自己都叫小食了!?赞赏好吃美味的时候,可能没注意配料比主食多。

轻视粗糙特爱精巧的槟城人制作豆沙饼,就那么小小一个,圆圆的,捏在手心正好一握,手感可以“珠圆玉润”形容。至于口感,饼皮酥脆,豆沙为馅,味道甜中带咸不油不腻。有人一次吃十个,非传闻,是亲眼目睹。过后一买十二盒,放进大纸箱包装。正在诧异这么多怎么吃呀?原来是“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

我笑起來,来客到槟城,感染了槟城人爱与人分享的心态。吃到一档可口炒果条,非带朋友品尝,就算大塞车,绕远路,抵达后在路边排W形长队伍,只为等待小小一包炒果条,希望远方朋友尝了后把槟城味道带回家。

槟城人爱吃,好吃,喜欢精致餐点。精致在于食材的苛求和食物准备过程的精细手法。添加任何调味都必需保留原来古早味,也有不按牌理出牌,那些名字听起来同样的食品店,槟城人不上门,归类为“卖给游客的”。 槟城人不屑推荐那只注重包装外表的新品牌,他们相信所有的文化,包括饮食,都有待时光沉淀与打磨。

有人特爱甜,高甜度有醒脑作用。有喜欢稍微一点咸,也有钟情新口味,比如包SAMBAL虾米的小辣;之前见过莲蓉为馅的豆沙饼,后来还生产榴莲馅,大受中国人欢迎。不排斥选不同味道的朋友,这世界丰富多彩就因人人不同。有好奇心超群,格外爱尝新的人,也有不爱花俏只喜黑白,无论吃什么都坚持原味的。既用豆沙饼这名,应是以豆沙为饼。它是槟城最著名土特产,来过的人都会带走起码三五盒,忘记买不紧张,机场也有。槟城人很可爱,明明换了馅,但你问的话,他们会说SAMBAL虾米豆沙饼,莲蓉豆沙饼,榴莲豆沙饼,也许不管添加什么口味,里边一定有豆沙吧?

我拿一个原味豆沙饼给站在身边的作家:“你试试看。”才咬一口,她赞叹的表情和语气让我感觉遇到知音:“真的很好吃!”不停点头,眼睛发出可口美味的亮光。

在槟城,过了屈指也数不清的那么多年之后,我第一次去豆沙饼店制作豆沙饼。

一起去的朋友,是201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看槟城”的来自全球各地的作家学者,有新朋也有旧友。他们全部不知道,成为作家画家之前,我曾学习制作糕饼。正确说法是去上烹饪课。现在回想,80年代才艺班极少见。况且还要交钱,也是现在回想,费用还挺贵。那时代没什么人愿意交钱学才艺,我们家不算有钱,钱都花在学习这件事里去了。两个女儿学钢琴、小提琴、西洋长笛、二胡、中西绘画、书法,还有游泳、网球等等。曾被人嘲笑,你要你女儿变“全才”呀?我转头问女儿,你们要成十项全能?女儿一脸恐慌,我要去我要去,不去学习心里很不踏实呀!为做好榜样,妈妈也同时学绘画学网球,外加一个年龄太小的她们无法介入的烹饪。

这份才艺班名单一公开,大家看到一个缺乏野心大志的妈妈,愿望不过好好煮几个菜、做点糕饼让两个女儿吃得开心。绘画是兴趣,一半为娱乐自己,打网球是运动,为个人健康着想,纯粹非常小我的心态。最后到底是怎么变成至今出版简体版和繁体版书超过50部的作家,在全世界各地主办10多次个人以及60多次联合画展的画家?答案没惊喜,不过就凭恃兴趣,坚持每天阅读、写作和绘画,漫长的铺垫,终于蓄积出作品。

学烹饪挺有趣,像写作,有材料才能动手。之前得先读书做功课,原来有不同品种的洋葱,不同品种的马铃薯,不同品种的番茄等等,以不一样的烹饪手法出现不一样的效果和味道。假如学不成,煮不好,也算涨知识了。美丽的烹饪女老师讲究美感,上课的她家厨房堪比五星餐厅品位。煮好菜肴得以适当盘子,摆得养眼,才准上桌。色香味俱全的每一堂课至今难以忘怀。学会煮菜嫌不足,继续学习面包及糕点,分中式西式,尚有马来西亚特有的娘惹糕。这段期间发现自己拥有超强意志力和毅力,凡做得不标准,打起精神拼命努力,女儿求情“妈妈你可以不要每天做同一类蛋糕吗?”吃了五天发不起来的蛋糕,等到蛋糕终于像蛋糕,她们已不想吃。与此同时学会什么叫“审美疲劳”。一份学费,两份领悟 ,就叫一石二鸟,很好的收获。

豆沙饼并非烹饪班课程功课,是个人创作。到今天我们家庭聚会派对上,妈妈时常制作她拿手的咖喱卜。从来没一个吃过的人说不好吃。这咖喱卜背后故事,听着简单,叙述起来有点复杂。

一个家里非常有钱的女生喜欢弟弟,他们同在外国留学,不同大学。为人低调友善的富豪女,时常到家里探望妈妈,知道妈妈喜欢烹饪及品尝美食,女生亲自做很多美食,包括咖喱卜,自己开车送来。咖喱卜是马来西亚人日常小食,人人都喜欢,很多人会做,但她特制的一层油一层水酥皮,和外头售卖的不一样,入口香脆酥的饼皮,加上独有香料调制的咖喱肉碎和马铃薯块内馅,不只饼皮可口,馅料也异常美味。听妈妈赞美,她把咖喱卜食谱抄写一份留下。

我按妈妈手上的食谱制作咖喱卜。来过我家的朋友,大多品尝过我的咖喱卜。那时我住楼上楼下共有五间卧室,三个客厅,两个餐厅,两个厨房,前后和旁边都有院子的双层半独立房子,路过时到我家住的国内外作家朋友很多。

往事如烟,袅袅上升消散在空中,包括咖喱卜的味道。

流行文创的今天,创意可卖钱。当年将咖喱卜的皮,包豆沙为馅,饼皮上刷一层蛋黄,撒几粒芝麻,面相诱人,正是个人创意产品。可惜没推广,亦无出售。仅只做好了自家吃,朋友说要来,赶紧下厨做朵拉豆沙饼。两个女儿成长至每天减肥的时代,我才暂别厨房,日夜耽溺在书房里。

厨房里的豆沙饼告一段落,书房的豆沙饼,经过那么长一段沧桑岁月,终于写出了和豆沙饼的相遇与离别。

“我要原味的。”听见作家和店员说,“三盒”,很高兴遇见同好者。

采风作家团抵达槟城的第三天,我们一起参观槟城,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制作豆沙饼。

我们,是三十几个作家学者和媒体人。第一天全日报到,有人早有人迟,晚餐时间还有人在半空夜间飞行。安排南洋肉骨茶,有点辣的干肉骨茶,和中国药材味的汤肉骨茶,再配上本地华人平时吃的菜肴,以家常菜迎宾。餐厅距离酒店不远,刻意为晚餐添加海风味道。入住海边酒店,“听海涛声入眠”却是幻想。临睡前拉开窗帘,点点灯光在漆黑的大海闪着小小的明亮,盏盏星光也不落人后在空中闪烁,那是明日好天气的征兆呢。

老城区,装饰在三轮车周边的缤纷花儿本来就永不凋谢,这时在阳光下更显露出灿烂光彩,被人唤为槟城活化石的三轮车开启了世界华文作家访槟文学采风的序幕。毛毛小雨轻轻飘洒,不同种族的三轮车夫缓缓踩蹬,把我们载进了时光隧道,狭窄老街两旁中式老建筑混杂着欧式老建筑,就像槟城人的日常生活,东方糅杂西方,每一个转角都在为作家们默默述说蕴藏在其中的历史和文化。看着老城在岁月沧桑中改变的三轮车夫,也热情地与游客介绍老城的前生今世,一个作家形容:“三轮车夫是街头行为艺术家呢!”当作家赞叹“槟城的建筑古意盎然又典雅细致”时,槟城人微微笑,毫不客气地收下。

最早到槟城的福建人来自漳州,世德堂谢氏族人源自中国福建漳州海澄三都石塘社。当年谢、杨、邱、陈、林共五大姓氏宗祠之中,最早营建起来的宗族祠堂是1810年创办的谢公司。作家不明“公司”之意。“不是做生意吗?”“公司”在槟城亦意喻宗祠。1820年以“张巡”和“許远”之名买下第一片土地。张巡和许远是谢公司的守护神,被谢公司人称“福侯公”,至今仍供奉在谢公司内。唐朝人张巡和许远在安史之乱临危授命,“睢阳之战”时,以6000饥兵力抗安禄山13万兵力,守城300天,终退叛军。“安史之乱”的故事传到南洋,这两位英雄做梦也没想到,竟被谢公司奉为忠义之神,虽然他们都不姓谢。谢公司楼上的庙堂里供奉的谢氏名人,是谢安和谢玄。我数次到南京,一定走一趟乌衣巷,重复颂唱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指的是王导与谢安。谢安是东晋时期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谢公司供奉为“广惠圣王”,其侄儿奉为王孙大使爷谢玄元帅。谢氏先贤在现有堂址建立家庙是1828年的事,190年来香火不断。

我们从本头公巷进去,抬头便见遒劲有力的书法“宝树”二字牌匾。如果不说,游客们可能不晓得牌匾上是受英文教育的南洋华人富商谢增煜的书法。之前采风团的巴士路过瑞天咸码头时,交通圈旁一大钟楼,是1897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登基60周年庆时,向来以英国子民自居的谢增煜出资35000美元,费了5年工夫,终于在1902年完成的当年槟城的重要地标。“宝树”的传说源自中国,古代皇帝巡视某郡,见谢氏祠堂有棵树长得繁荣茂盛,“宝树”二字脱口而出,从此,谢氏堂号便以“宝树”称之。你在槟城,只要说去“宝树堂”,大家都知道要去参观谢公司。

建筑融合东西方风格的世德堂谢公司,最特别的地方是庙堂前的石狮。1933年世德堂翻新时,先人谢昌霖提倡“鼎新”和“革旧”,以西洋狮子取代传统中式石狮。谢公司历年来的领导几乎全是英文教育,令人诧异的是宗祠里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对联。谢公司正门上边的额题是“育才学校”。槟城许多宗祠都自己办学校,育才学校在1941年12月日军南侵时停课,战后不再复课,宗祠资助学费让宗族子弟在外就学,额题如今成为办学的历史见证。

讲到办学,不能不提大马华教发祥地“五福书院”。1819年,槟城广州府人为了让自家子弟接受华文教育,开创了马来西亚首间华文私塾。“五福”之名,源自《书经洪范》“一寿、二富、三康宁、四修好德、五考终命”。在中国的“五福书院”,是同乡聚会及上京赴考的书生落脚处。在槟城的五福书院,集会馆、宗祠、庙宇和学校于一身。

五福书院外边大门口斑驳的雕花门柱上头有白底红字的横幅“广州府会馆”。平时安静的院子里,准拿督梁景辉和几个理事正在迎接远方的来客。门口对联“落叶归根方能枝叶延绵,饮水思源才能源远流长”,说明南移华人的心思就在落叶归根,并提醒后人饮水思源。紧紧把持这份理念,始终不离不弃,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华文教育所以在马国从来不曾断层。

1828年世德堂谢公司建立家庙时,槟城南海会馆刚刚创立。位于牛干冬街463号的会馆于1904年落成。据说光绪进士南海人康有为曾经到过槟城,如果按他在1888年开始提出变法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日本的这个时期路过槟城的话,会馆还没兴建,也不晓得当时的南海人是否接待过他。

门前的石头联是真金薄贴的字体,屋檐上以交趾陶为装饰,墙上的壁画亦是交趾艺术。大堂两边悬挂创办及复建装修时捐款的理事名单和照片。会馆的第二进是一个天井,以茂盛的盆栽组成一个室内花园,叫人眼前一亮的是横梁上高悬着五面牌匾,上书状元、榜眼、探花、传胪。这些是南海先人在中国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的荣誉。当时是怎么自中国运到南洋的呢?会馆的正理事长白裕斌说没有记录,很难考究。牌匾后面高高立着的神龛,有两层楼高,手工精巧,精雕细刻,虽然只是供奉神明和祖先的神龛,看着就是一个大型艺术作品。所有来客纷纷赞叹惊呼,人人表情相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无法置信”!

前门后院,楼下楼上走了一趟,出来时作家们说,槟城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好像没有超过一百年的东西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这一天走过三个会馆,这里那里,随手一指,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槟城和中国渊源确实深远,在老城区闲走,你的脚印很可能印在清朝人民国人的足迹上。后来我们就去豆沙饼店制作豆沙饼。饮食文化听起来是浅文化,却也是影响最深最广的中华文化。远方的来客品尝过后说,槟城豆沙饼和福建的几个地方的馅饼味道相似,我深信不疑。

吃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豆沙饼,大家对自己的手工十分满意。有个作家笑言:你来过槟城吗?你吃了豆沙饼么?如果你没吃过?那你没来过槟城呢!

他说,他是在抄袭毛姆。

来过槟城的毛姆曾留下一句话:“如果你没来过槟城,那么你就没有来过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