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韩非子·说林上①(节选)》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韩非子·说林上①(节选)》原文鉴赏

子圉见孔子于商大宰。孔子出,子困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吾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



【注释】 ①说林: 《史记·韩非传》唐司马贞《索隐》说:“《说林》者,广说诸事,甚多若林,故曰《说林》也。”一说指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此篇汇集了71则独立的传说、故事,上篇34则,下篇37则。 ②子圉(yu音羽):其人不祥。见,引见。商,宋的别名。宋国君主是商王纣庶兄微子的后代,所以宋又称商。太宰,和相位相等的官职。③客:指孔子。



【今译】 子圉引孔子会见了商国太宰。孔子走后,子圉进来,问太宰对刚才见的客人印象如何。太宰说:“我见到孔子后,再看您就象跳蚤虱子一样的微小了。我现在就要引他去见君主。”子圉担心孔子被君主看重,于是对太宰说:“君主见到孔子后,也会把您看作跳蚤虱子一样。”太宰因此就不引孔子去见君主了。



【集评】 日人·藤泽南岳《评释韩非子全书》:“一语起妒,片言取嫉,天下事多如此。”

又:“‘犹蚤虱也’,妙。以渠语制渠言,语之良法。”



【总案】 太宰见了孔子觉得实在是了不起的伟人,反过来再看身旁的子羽,顿时感到龌龊不堪。他身居宰辅,就对位在其下的子圉简傲地说“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子圉遭到羞辱后,抓住对方固守权势的心理,用拟测君主的口气压向太宰,既使太宰取消了举荐孔子的念头,排除了孔子被国君重用而杜塞仕途的危险,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段捞回了面子。寥寥几笔,太宰的持荣固宠、子圉的工于心计便跃然纸上。一个简短小品,勾画了地位悬珠的两个人物。

鸱夷子皮事田成子,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鸱夷子皮负传而从。至望邑,子皮曰:“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必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而行,人皆避之曰:‘神君也。’今子美而我恶,以子为我上客,千乘之君也;以子为我使者,万乘之卿也。子不如为我舍人。”田成子因负传而随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 因献酒肉。



【注释】 ①鸱(chi音痴)夷子皮:田成子的谋士。事:侍奉。田成子,即田常,春秋末期齐国执政的卿。 ②去:离去。走,指逃跑。之,往。 ③负传(zhuan音撰);背着出入关口要验查的符牒。 ④独:难道。涸泽,干枯的沼泽。 ⑤徙:迁移。 ⑥公道:大路。 ⑦恶:指丑陋。 ⑧舍人:战国至汉初,王公贵官的侍从宾客或亲近左右称为“舍人”。 ⑨逆旅:旅店。 ⑩君:此指店主。



【今译】 鸱夷子皮侍奉田成子。田成子离开齐国,逃往燕国,鸱夷子皮背着出入关口要验查的符牒随行。到了望邑,子皮说:“您难道没听说过干涸的沼泽地中的蛇的故事吗?沼泽干涸了,蛇将要迁移。有条小蛇对大蛇说:“您走而我跟在后面,人们就会认为只是一般过路的蛇而已,肯定会有人要杀害您。您不如用嘴相衔背着我走,人们就会以为我是神君。”于是相衔背着小蛇越过大路。果然遇见它们的人都避开说:‘那是神君。’现在您仪表华美而我外貌不扬。如果把您作为我的上客,人家只会把您看成有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的君主;如果把您作为我的使者,人家就会把您看成是有万辆兵车大国的卿相。您不如装作我的随从。”田成子就背上符牒随从着他。到了旅店,店主人招待他们很恭敬,并献上酒肉款待。



【集评】 明·门无子《韩非子集评》:“此绝是战国文字。”

明·孙月峰:“奇说怪论,可喜可愕。”(见明·门无子《韩非子集评》)

日人·藤泽南岳《评解韩非子全书》:“奇话奇策,文以奇劲。”



【总案】 随从抖着主子的样子,受到了尊敬,亨用了酒肉,在栖皇的逃亡路上,还不忘敲主子的竹杠。作者写来不露声色,平静无华,以想象的新奇道出了人情世故。主从颠倒的两个“负传”前后照应,末尾再涂染一笔“待之甚敬”,再“献”上酒肉,文情盎然有味。

温人之周,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人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使出之



【注释】 ①温:城邑名,在河南温县。之,往。周,指东周都城雒邑,在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 ②纳:接待。 ③主人:此指周人。 ④巷人:同巷居住的人。 ⑤率土之滨,顺着沿海的土地向内延伸,犹言四海之内。 ⑥这四句见《诗经·小雅·北山》。“普”,原作“溥”。 ⑦出之:放他出去。



【今译】 温邑人来到周都,周都人却不接待外来的人。问他说:“是外地人吗?”他回答说:“是周人。”问他同巷居住的人而不知道,官吏因而囚禁了他。国君派人问温人说:“您不是周人,却自称不是外地人,这是什么原因?”他回答说:“我小时候读《诗经》,说:‘普天之下,没有不是君王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不是君王的臣民。”现在君王是天子,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子。哪里有既是天子的臣子又是天子的客人的呢?所以说:我是周人。”周君便派人释放了他。



【集评】 日人·藤泽南岳《评释韩非子全书》:“强词,亦有一理。”



【总案】 这则故事又见于《战国策·东周》。文中以蹊跷的答语引起小小的波澜,逗人读兴。温人以恭维周君的话来辩释,自然不会得到为难。东周在战国时已沦为弱小的侯国,而他把“今君,天子”这样讨人喜欢的话作为小前题;作为大前题的《诗》语,也是给周人戴高帽子,虽然是古冠今戴,有些过时,但同样都是甜丝丝的。过去那些攀阔人做亲戚、五百年前都是一家人的套近乎的行为,似乎都有潜在的悠久根源。

管仲、隰朋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令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 ①隰(xi音席)朋:齐桓公的左相。孤竹,古代国名,位于河北卢龙县到辽宁朝阳县一带。 ②反:通“返”。 ③仞:八尺为一仞。 ④而,与。



【今译】 管仲、隰朋随从齐桓公讨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到冬天回来时,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力可以利用。”就放开了老马,让队伍跟着它,于是找到了路。走到山中缺少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坡,夏天住在山的北坡。蚂蚁窝的土推高一寸,地下八尺就有水。”于是便挖地,于是找到了水。以管仲极高的智慧和隰朋的聪颖,遇到所不懂的,都不惜向老马和蚂蚁请教。现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不开窍的心眼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也是错误的吗?



【集评】 唐·韩退之:“圣贤之能多,蚁马之智专。”(见明·门无子《韩非子集评》)



【总案】 “老马识途”早已碑于人口,小小的蚂蚁也有绝大的用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得曾经设想过请白马蚁担任寻找金矿的勘探家,被公认为是地质勘探史上引人注目的创见。不显眼的人也有所长,问题在于是否发现而给以发挥,所以杜甫早就说过:“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有才能的人,善于向一般人摄取长处,这本身就是极聪明的选择。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注释】 ①荆王:楚王。 ②谒者:朝廷里主管通报传达的官。 ③中射之士:君主的武职随从。 ④说(shui者税):劝说。



【今译】 有人奉献不死之药给楚王,主管通报传达的官拿了药进去。君主的一位随从问道:“可以吃吗?”回答说:“可以吃。”便夺过药吃掉了。楚王大怒,派人杀那个随从。随从请人劝说楚王:“臣问传达官说,‘可以吃’,臣所以吃了药,这件事臣没有罪而罪在传达官。况且那个人献的是不死之药,臣吃了药,大王要杀臣,这药就成了可以死人的药,那就是献药的人欺骗大王了。杀掉无罪的臣子会表明别人欺骗了大王,还不如释放了臣。”楚王于是不杀他。



【集评】 日人·藤泽南岳《评释韩非子全书》:“句法促处,此古体妙处。”

又:“善谑,东方朔所师乎。”



【总案】 这则故事又见于《战国策·楚四》。北方燕齐方士入海求仙的骗术蔓延浸淫到奇花异草的南方,而出现了“不死之药”,这本来就够荒唐的了。作者给它不贴上“长生”一类诱惑的商标,却颇用心思地按上“不死”的牌号。经过无多言语而逻辑性极强的二难推理方式的“分解”,“死药”赫然两个大字出现在“化验单”上。药由“不死”到“死”,人由“杀”到“不杀”,轻松一笑之中揭露了这种“特制药”的骗术。如同听故事的人觉得滑稽可笑,说故事的人却讲得严肃认真一样,紧凑的情节,急促的对话,侃侃而论的辨词,推宕迭变的文势,足令人开颜解颐之后而启开理智上的一扇窗子:切不可被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献客所迷惑。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归,至而求鹿。答曰:“余不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11),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注释】 ①乐(yue音月)羊:战国时魏文侯的将。中山:周诸侯国名,战国时为中山国,在今河北定县、唐县一带。 ②烹:煮。遗(wei音位),送。羹:肉汤。 ③啜(chuo音龊):尝,小口饮。 ④文侯:指魏文侯。 ⑤且:还。 ⑥孟孙,指鲁国的卿盂孙氏。麑:小鹿。 ⑦其母:指小鹿母亲。 ⑧忍:狠心。 ⑨傅:师傅。⑩御:驾车的人。 (11)曩:先前,过去。



【今译】 乐羊任魏将去攻打中山国,他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煮死他的儿子,并送给乐羊人肉羹。乐羊坐在帐幕下小口吃喝,喝完了一杯。魏文侯对堵师赞说:“乐羊因为我的原故,吃了他儿子的肉。”回答说:“他的儿子他都能吃掉,还有谁不能吃呢?”乐羊从中山回来,魏文侯奖赏他的功劳而怀疑他的用心。鲁国的孟孙氏打猎捕获一头小鹿,派秦西巴带上它回去,小鹿的母亲跟随着小鹿悲啼。秦西巴狠不下心来,就将小鹿放还给老鹿。孟孙氏归来后要小鹿。秦西巴回答说:“我狠不下心而放还给他的母亲了。”孟孙氏大怒,赶走了他。过了三月,又召秦西巴回来当他儿子的师傅。孟孙氏的驾车者说:“先前你将要判他的罪,现在又召他作儿子的师傅,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孙氏说:“对小鹿都不狠心,又怎能对我的儿子狠心呢?”所以说:“巧智的诈为不如笨拙的诚实。”乐羊因为有功而被怀疑,秦西巴因为有罪而更受信任。



【集评】 明·门无子《韩非子集评》:“二事相对:乐羊忍,孟孙慈。”

日人·藤泽南岳《评释韩非子全书》:“是则正说,不必巧言谗间。”又云:“‘疑其心’三字下得精妙。”



【总案】 平列两事,不作彼此联系语,凭借截然对立的内容,使二者熔成一个相互对照的整体,是此文的特色。第二则故事不写别人的儿子,而写小鹿,不仅加大了对比的悬殊和文情的意趣,而且为文末的余波预先做好推宕之势。写到赶走秦西巴,似乎到了终结,却用“复召”句又扬起一波,孟孙与御者的对语,抑扬顿挫,又自成波澜。孟孙氏“不忍魔”的答语和堵师赞“且谁不食”的答语,前后映照,使远波近水荡成一片。写乐羊的儿子牵动小鹿,写小鹿又带出孟孙氏的儿子,这样连接,两个故事就在“忍”与“不忍”的意脉上联成了一体。乐羊事又见于《战国策·魏一》,由此推论,此则故事当非录自一书,杂录而严然一体,显示了作者剪结材料的本领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因而被《淮南子·人间训》全部采录。

陈轸贵干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至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注释】 ①陈轸(zhen音枕):战国纵横家。魏王,指魏惠王。②惠子:即惠施,宋国人,曾任魏惠王相。名家学派代表人物。 ③物:指树。胜,经得起。



【今译】 陈轸被魏王所尊重,惠子说;“一定要好好地侍奉君主左右亲近的人。杨树,横着栽能活,倒着栽能活,折断了栽也能活。然而使十个人栽而一个拔,就没有活的杨树了。至于以十个人那么多,栽容易活的树,也经不起一个去拔,这是什么原因?栽植不易而拔掉容易。您虽然善于在君主面前树立自己,而企图排挤你的人很多,您一定会遇到危险。”



【集评】 明·孙月蜂:“章法逸连,‘生’字句峭。”(见明·门无子《韩非子集评》)

日人·藤泽南岳《评释韩非子全书》:“‘即生’、 ‘即生’、 ‘又生’、‘即无生杨’,叠字有味。”(按,‘即无生杨’,乾道本作‘则毋生杨’。)



【总案】 此则见于《战国策·魏二》。官场角逐和栽树拔树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作为本体和喻体又都不是那么单纯,须得一一吻合,方能晓谕对方。“横树”、“倒树”、“折而树”都能“生”,说明陈轸“工于自树”这是正比;一人拔与“去子者众”,这是反喻; “毋生杨”和“子必危”又是正比。第一喻,肯定对方“贵于魏王”,说得合于现状,易入人耳;第二喻指明事态情势,发人一醒;第三喻如急流注坡势在必行,则是警钟巨响,足可振聋发聩。人、树两物,其事各殊,而指归同一,非是善思者不能拟之。前三个“生”字句一气而下,“然使”句一转,使“毋生”和“易生”两相对照,文情显透。本体中一个“树”字牵一发而动喻体六个“树”字的全身,整体血脉流通,无一懈笔,可谓精品。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信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注释】 ①子:男女泛称,此指女儿。 ②出:遗弃。 ③成:终。 ④幸:侥幸。 ⑤姑:公婆。 ⑥所以反者:拿回去的东西。反,通“返”。 ⑦所以嫁:给女儿的嫁妆。嫁,指嫁妆。 ⑧知:通“智”。 ⑨今:乾道本作“令”,据道藏本等改。



【今译】 卫国有个人出嫁女儿时,教诲她说:“必须暗自积蓄。做人妻子而被休弃,是常有的事;那些终身在一起的,是不多的侥幸。”他的女儿因而暗自积蓄,她的公婆认为她太自私,便休弃了她。卫人女儿带回娘家的财物,比他给女儿的嫁妆多一倍。她的父亲不归罪自己教育女儿有错误,而自以为增加财富是聪明的。当今的臣子处办官事,都是这一类人。



【总案】 用出嫁比喻做官,用搞私房比喻以权谋私,“倍其所嫁”比喻贪官污吏的满载而归,“自知其益富”比喻“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一类自鸣得意的心理。小故事讲出了针砭时弊的大道理,可以鉴古,可以戒今,引人喜爱。这则以“富”字为眼。“因私积聚”顶上“必私积聚”,三字重复,一字更换,以见污吏们心之所想,行之所必。末句的自以为智的“知”,平淡的字眼闪灼讥讽的色彩,光照前后的“倍嫁”和“益富”,又昭示着金钱的杠杆作用。一切行径都是那样的赤裸裸,即使夫妻关系也不例外,揭露了官吏为了贪欲向来不择手段、卑鄙面孔和肮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