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济南行记(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元好问:济南行记(节选)

元好问

初至齐河,约杜仲梁俱东。并道诸山,南与泰山接,是日以阴晦不克见。至济南,辅之与同官权国器置酒历下亭故基。此亭在府宅之后,自周齐以来有之。旁近有亭,曰环波、鹊山、北渚、岚漪、水香、水西、凝波、狎鸥。台与桥同曰百花芙蓉,堂曰静化,轩曰名士。水西亭之下,湖曰大明。其源出于舜泉,其大占府城三之一,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洲渚之想。大概承平时,济南楼观天下莫与为比。……

凡北渚亭所见,西北孤峰五:曰匡山,齐河路出其下,世传李白尝读书于此;曰粟山;曰药山,以阳起石得名;曰鹊山,山之民有云:每岁七、八月乌鹊群集其上,亦有一山皆曰鹊时,此山之所以得名欤?曰华不注,太白诗云:“昔岁游历下,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青翠如芙蓉。”此真华峰写照诗也。大明湖由北水门出,与济水合,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

华峰之东,有卧牛山。正东百五十里,邹平之南,有长白山,范文正公学舍在焉,故又谓之黉堂。岭东十里,有南北两妙山;两山之间,有闵子骞墓。西南大佛头岭下有寺。千佛山之西有函山,长二十里所;山有九十谷,泰山之北麓也。泰山去城百里而近,特为函山所碍;天晴登北渚,则隐隐见之。历山去城四五里许,山有碑云:“其山修广,出材不匮。”今但兀然一丘耳。西南少断有蜡山,由南山而东,则连亘千里,与海山通矣。

爆流泉在城之西南。泉,泺水源也。山水汇于渴马崖,洑而不流,近城出而为此泉。好事者曾以谷糠验之,信然。往时漫流,才没胫,故泉上涌高三尺许;今漫流为草木所壅,深及寻丈,故泉出水面才二、三寸而已。近世有太守改泉名槛泉,又立槛泉坊,取诗义而言;然土人呼爆流如故。爆流字又作趵突,曾南丰云然。金线泉,有纹若金线夷犹池面。泉今为灵泉庵,道士高生妙琴事,人目为琴高,留予宿者再。进士解飞卿,好贤乐善,款曲周密,从予游者凡十许日,说少日曾见所谓金线者。尚书安文国宝亦云:“以竹竿约水,使不流,尚或见之。”予与解裴回泉上者三四日,然竟不见也。杜康泉今湮没,土人能投其处。泉在舜祠西庑下,云杜康曾以此泉酿酒。有取江中泠水与之较者,中泠每升重二十四铢,此泉减中泠一铢;以之瀹茗,不减陆羽所第诸水云。舜井二,有欧公诗,大字石刻。……珍珠泉今为张舍人园亭,二十年前吾希颜兄尝有诗;至泉上,则知诗为工矣。凡济南名泉七十有二,爆流为上,金线次之,珍珠又次之;若玉环、金虎、黑虎、柳絮、皇华、无忧、洗钵及水晶潭,非不佳,然亦不能与三泉侔矣。

元好问是金代大诗人兼词人、批评家、史学家、散文家,所著《遗山先生集》四十卷中有文十五卷。金亡后,他从抒写人民和自己亡国的痛苦,转向描写山水景物。他在散文创作上,推崇唐宋古文大家,在直接继承欧阳修、苏轼的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济南行记》一文,是他于金亡后第二年(1235)写下的散文名篇,充分体现了他的散文作品的艺术特色,平易自然,清新质朴,淳厚雄健。

元好问幼年时期曾随父赴任山东莱州,路经济南,“长大来,闻人谈此州风物之美,游观之富,每以不得一游为恨。”他是带着这样的感情重游济南的。所以文章语言所具有的朴素美,同他的感情的真与美是一致的。“初至齐河,约杜仲梁俱东。并道诸山,南与泰山接,是日以阴晦不克见。至济南,辅之与同官权国器置酒历下亭故基。此亭在府宅之后,自周齐以来有之。旁近有亭,曰环波、鹊山、北渚、岚漪……”像拉家常一样记述他的行踪和见闻,造语平实,不求词藻的华丽,不杂些儿虚饰,不留一点斧凿之痕。给人的印象是貌不惊人,无意争春,自然而然,从容自若。象不着脂粉的美女一般,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美,淳厚美,就是说它给你的美感,不是靠打扮出来的,而是他笔下的朴素的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美感。所以给人以这样的美感,除文字本身通俗质朴之外,还因为字里行间深埋着淳厚的感情和丰富的内容。读到他写因天气阴晦而看不到泰山时,就体会到他的遗憾心情;读到他像数家珍一样,将济南的亭、轩、湖、山、泉、古迹,一一加以记述,就可窥见他对济南山水,甚或济南的一草一木的酷爱之情;读到他记述与友人“置酒历下亭故基”,即想见他仰慕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游宴歌咏盛事的情怀。当然,他也有抑制不住热爱济南山水的感情自然发出慨叹的地方,如“湖曰大明……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洲渚之想。”等。感情这种东西,是不能带水分的,更不是外加的,而应当溶汇于具体事实里面,深藏在文章的自然气势之中,或者使其自然流露。现代散文家李广田在讲到散文写作时说:“我以为它很象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可以流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人随意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我们对《济南行记》通读起来,恰如观看一条不受阻截的畅流的河水一样,像一个人随意散步一样,行到哪里,记到哪里,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但又并非信马由韁,还要“归入大海”,“回到家里”。所以元好问在本文最后进一步阐明他爱济南山水之深:“此游至爆流(即趵突泉)者六七,宿灵泉庵者三,泛大明湖者再……前后所得诗凡十五首,并诸公唱酬,附于左。”寄蕴和抒发了“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常作济南人” (元好问诗句)的情怀。用苏轼的话说,就是“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济南行记》的淳厚美,雄浑美,还表现在记述景物具体详实。介绍了李白、范仲淹欧阳修、曾巩、苏轼等历代名人在济南的遗迹,考证了泉水的水质,爆流泉的形成,一些山名的由来等。“曰匡山,齐河路出其下,世传李白尝读书于此”;“有长白山,范文正公学舍在焉”;“舜井二,有欧公,大字石刻”;“道南有仁宗时侍从龙图张侍郎掞读书堂,‘读书堂’三字,东坡所书”;杜康泉“云杜康曾以此泉酿酒。有取江中泠水与之较者,中泠每升重二十四铢,此泉减中泠一铢;以之瀹茗,不减陆羽所第诸水云。”虽然篇幅不长,却包括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和历史地理知识。明人韩廷锡在《与友人论文书》中说:“文有虚神,然当从实处入”。他评论友人的作品说:“尊作满眼觑着虚处,所以遮却实处半边,还当从实处上用力耳。”《乐记》一书也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散文应给读者以实在的东西,也需要通过具体实在的内容来寄情寓意,让读者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细腻的描写,去深思熟虑,体会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或事物时的思想感情,达到与作者共鸣的境界。如果满篇都是抽象空洞的文字,作者的思想感情无从寄托,叫人读了一无所得,不可能使读者“动心”,受到感染。《济南行记》对济南山水名胜生动具体的描述,不仅使读者增长了知识和见闻,而且对如此美好的祖国山水,像作者一样激发起深沉的爱慕之情。

元好问在《与张仲杰郎中论文》中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功夫到方圆,言语通眷属;只许旷与夔,闻弦知雅曲。”对《济南行记》这篇散文“字字读”和“咀嚼”之后,始知他完全实践了他自己所讲的作文的态度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