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祖:黔游日记(节选)
徐宏祖
二十三日,雇短夫遵大道南行。二里,从陇头东望双明西岩,其下犹透明而东也。洞中水西出流壑中,从大道下复西入山麓,再透再入,凡三穿岩腹,而后注于大溪。盖是中洼壑,皆四面山环,水必透穴也。又南逾阜,四升降,共四里,有堡在南山岭头。路从北岭转而西下,又二里,有草坊当路,路左有茅铺一家。又西下,升陟陇壑,共七里,得聚落一坞,曰白水铺,已为中火铺矣。
又西二里,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翻空涌雪,而不见其下截,盖为对崖所隔也。复逾阜下,半里,遂临其下流,随之汤汤西去;还望东北悬流,恨不能一抵其下。担夫曰:“是为白水河。前有悬坠处,比此更深。”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慊慊,随流半里,有巨石桥架水上,是为白虹桥。其桥南北横跨,下辟三门,而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白水之名不诬矣。
渡桥北,又随溪西行半里,忽陇箐亏蔽,复闻声如雷,余意又奇境至矣。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侧身下瞰,不免神悚。而担夫曰:“前有望水亭可憩也。”瞻其亭,犹在对崖之上,遂从其侧西南下,复度峡南上,共一里余,跻西崖之巅。其亭乃覆茅所为,盖昔望水亭旧址,今以按君道经,恐其停眺,故编茅为之耳。其处正面揖飞流,奔腾喷薄之状,今人可望而不可即也。停憩久之,从亭南西转,涧乃环山转峡东南去,路乃循崖石级西南下。
崇祯十一年(1638)四月二十三日,徐霞客游贵州黄果树瀑布写下这篇游记。他从镇宁出发,经白水铺,至白水河,把一路所见的山水景物娓娓道来。作者巧于剪裁,根据景物的大或小、奇特或平凡,来决定他笔墨的轻重浓淡。一般的岩洞溪谷、草坊茅铺,只用三言两语或片言只语,便把它的方位、形状、特征等概貌交代清楚,令人一目了然。而对于重点景物,作者却浓墨渲染,重彩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在这篇游记里,作者重点描写了白水河黄果树瀑布。首先点出的一笔是“遥闻水声轰轰”,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有先声夺人之妙。“轰轰”两字极写水流之急和声响之大。白水河流经黄果树一段,因河床断落,形成九级十八巨瀑,因此,从远处就能听到飞瀑的轰响。作者寻声而望,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瀑布。先是北望,写白水河上游的瀑布,以“泻崖而下,捣入重渊”,“白阔数丈,翻空涌雪”写飞流跌落之猛和瀑布之高。以“汤汤西去”写出了大水漫流之貌。接着“还望东北悬流”,写黄果树瀑布。作者先借担夫之口进行渲染:“前有悬坠处,比此更深”,给人留下悬念;再写作者“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慊慊”的急切心情;继写作者前往黄果树瀑布途中所见之景:跨白虹桥,以“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十分形象地点明了“白水河”之名的来历;过大竹林,“忽闻声如雷”,与前面的“闻水声轰轰”既相呼应,又更进一层,说明黄果树瀑布比上游的瀑布更大。“余意又奇境至矣”,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黄果树瀑布为我国第一大瀑,也是世界著名瀑布之一。宽阔而巨大的瀑水从七十四米高、八十一米宽的崖顶,汹涌激流,鼓怒冲腾而下,直捣犀牛潭中,有如银汉飞泻,轰雷卷雪,气势磅礴,景色壮丽,令人惊心动魄。前人诗云:“倚空苍壁削青铜,赴壑悬河挂断虹。惊马万蹄严阵鼓,绵云百簇揭天风。”又云:“银河倒泻下惊湍,万壑雷轰珠落盘。匹练长悬光似雪,轻风细雨逼人寒。”徐霞客则以散文的笔法对黄果树瀑布作了精彩的描写。以“一溪悬捣”、“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从其上侧身下瞰,不免神悚”,写其高峻之势;以“万练飞空”、“如鲛绡万幅”、“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写其壮丽之姿;以“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从叶上漫顶而下”,写其石奇流广之貌。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这与李太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望水亭,作者先交代其方位;次写其复建的缘由:望水亭始建于明初,作者游时旧亭已毁,当时贵州按察使冯士晋由镇宁前往永宁一带巡视,黄果树瀑布为其道经之地,时人怕他在此歇息眺望瀑布,所以在望水亭旧址盖一茅屋。这既是写景,也是写史,信笔一勾,景史相融,使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最后写作者在望水亭所看到的胜景:只见瀑布雷奔云泻,素练万条。虽是“可望而不可即”,但却别有一番情趣。
这篇游记手法多样,变化灵活,既线索分明,重点突出;又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说明作者善于渲染,有声有色,巧用比喻,形神兼备;时而抒情,动人心魄。不愧为一篇游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