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小云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王夫之:小云山记

王夫之

湘西之山,自耶薑并湘以东,其复数十,以北至于大云。大云之山遂东,其陵乘十数,因而曼衍,以至于蒸湘之交。大云之北麓有溪焉,并山而东以汇于蒸,未为溪之麓支之稚者,北又东,其复十数,皆渐伏而为曼衍。登小云,复者皆复,而曼衍尽见,为方八十里,以至于蒸湘之交,遂逾乎湘。南尽晋宁之洋山;西南尽祁之岳侯题名;东尽来之武侯之祠,东北尽炎帝之陵,陵酃也;北迤东尽攸之燕子巢。

天宇澄清,平烟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目授朗于曼衍之中。其北则南岳之西峰,其簇如群萼初舒,寒则苍,春则碧,以周乎曼衍而左函之,小云之观止矣。春之云,有半起而为轮囷,有丛岫如雪而献其孤黛。夏之雨,有亘白,有漩澓,有孤袅,有隙日旁射,耀其晶莹。秋之月,有澄淡而不知微远之所终。冬之雪,有上如暝,下如月万顷,有夕镫烁素,悬于泱莽。山之观奚止也。

小云之高,视大云不十之一也。大云之高,视岳不三十之一也。岂啻大云,岳之观所能度越此者,唯祝融焉,他则无小云若。盖小云者,当湘西群山之东,得大云之委而临曼衍之首者也,故若此。是故湘西之山,观之尤者,逮乎小云而尽。

系乎大云而小者,大云庞然大也。或曰:“道士申泰芝者,修其养生术于大云,而以小云为别馆,故小之。”虽然,尽湘以西,终无及之者。自麓至山之脰,皆高柯丛樾,阴森葱蒨。陟山之巅,则古木百尺者,皆俯以供观者之极目。养生者去,僧或庐之。庐下莳杂花,四时萦砌。右有池,不雨不竭。

予自甲辰始游,嗣后岁一登之,不倦。友人刘近鲁,居其下,有高阁藏书六千余卷,导予游者。

这篇游记,从末尾所说:“予自甲辰(1664年)始游,嗣后岁一登之,不倦。”说明作者游小云山一年一次,乐此不倦。他喜爱小云山,主要不在其山景本身,而在于别处。从全篇游记来看,作者十分注重的是小云山地理位置和观赏范围,写作的角度颇为新颖。文章先写群山再引出小云山,然后,着力写小云山上的鸟瞰群山,从而说明小云山的奇特动人之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不可多得的观赏点,由小云山眺望,可以纵览湘西群山的总体特色,能够尽观南岳西峰的万千景象,看到它山之上看不到的湘西诸山的绮丽风光,这就是作者所以一年一游、乐此不倦的原因所在。

全文从大处着笔,放眼湘西之山,从中点出大云山的地理位置和走向,然后指出小云山“方八十里,以至于蒸湘之交”巍峨曼衍的气象。而这一切,只有登上小云山,才能尽收眼底。如作者所写:“登小云、复者皆复,而曼衍尽见。”至此,我们不能不为小云山的所处位置的特殊而为之叫绝。

作者在文中以浓墨重彩描写小云山脉向四方延伸的情景,以及登上小云山远眺所见到的无限风光:“天宇澄清,平烟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目授朗于曼衍之中。”那简直是个辉煌壮丽的超然世界,宇宙的澄澈博大,使人的心胸不能不为之豁然开阔,平烟的笼罩原野、飞禽虹雨的运动变幻,构成了无比渊深雄浑的奇境,使人刹那间仿佛忘却了自我的存在,完全融合于美妙的大自然中。

以小云山为观赏点向北眺看南岳西峰春夏秋冬之景,写得更是绚丽多姿。或妩媚,或挺拔,或明丽,或清幽,或广袤,或深邃,变化多端,姿态万千。在作者的笔下,南岳西峰简直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实体,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显现出不同的风姿。作者的笔触看似是在南岳西峰无限风光的描写上,但笔意却在小云山这一特殊视点的表现上。试想,若不登上小云山的峰顶,湘西群山重叠蜿蜒、连绵不绝的气势,南岳西峰变化万千的风韵又何以得见呢?小云山这一观赏点所以如此特殊,一方面是其峰顶很高,只有南岳最高峰祝融峰才可与之相比,另一方面,则是它“当湘西群山之东,得大云之委而临曼衍之首者也,”“是故湘西之山观之尤者,逮乎小云而尽。”

最后,作者以寥寥数笔勾勒了小云山山景,表明小云山自有其可观赏的景色,并且介绍友人于山下高阁藏书六千余卷,不仅突出了小云山的深幽典雅,而且说明它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总之,这篇游记的构思独特,十分注意小云山这一观赏点的经营,由此观照,其它山峰景色愈动人,这一观赏点的独特之处也就衬托得愈加鲜明。作者的笔势十分灵活,点示小云山的地理位置,不是采取静态定位的方法,而是随着大、小云山的走向,延伸情况,腾挪笔锋,由二山的交结处说明其处所在,这样,我们在把握小云山所处地带的同时,也就了解了湘西群山蔓衍的气象。在景物的描写上,笔锋不停转换,一会儿是群山绵延的静景,一会儿是南岳西峰四时变幻的动景,随着这些景象的呈现与变化,我们对小云山的绮丽风光了解得也就越多,越看也就越觉得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