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非《董氏西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李格非:董氏西园记

李格非

董氏西园,亭台花木不为行列,区处周旋,景物岁增月葺所成。自南门入,有堂相望者三。稍西一堂,在大池间,逾小桥有高台一。又西一堂,竹环之中有石芙蓉,水自其花间涌出。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景,而洛阳城中遂得之于此。

小路抵池,池南有塘,面高亭。堂虽不宏大,而屈曲甚邃。游者至此,往往相失,岂前世所谓迷楼者类也?

元祐间,有留守喜宴集于此。

本文节选自李格非的名作《洛阳名园记》。

《洛阳名园记》是一部亭台楼阁记。从文体学的角度看,亭台楼阁记与山水记相类似,而与山水游记相去较远。亭台楼阁记一般没有游者出现,也谈不上游踪的记写。它们往往就一山一水,一亭一园,娓娓叙来。文章的高下,除了语言因素以外,主要取决于把握记写对象特征的准确与否,和选择记写角度是否巧妙清晰。

《董氏西园记》一文恰恰在这两点上都表现了作者娴熟高超的技巧。“董氏西园”在洛阳诸名园中的特色,即在于“亭台花木不为行列,区处周旋”。和一般名园相比,它的亭、台、花、树,缺乏整体布局,横不成行,竖不成列。园中景观,终而复始,绝处逢生。本文一开始就准确地把握住董氏西园的这一总体特色,并用简洁之笔对此做了交待。“景物岁增月葺所成”,则是对董氏西园总体特色成因的说明。

就叙写的角度而言,文章也抓住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即从南门入园后,相望不绝的三座殿堂。作者对三座殿堂的描写,也体现了文章善于捕捉景观特色的长处。

“稍西一堂”,因其无特异之处,作者用笔最简。对“又西一堂”,用笔最繁。此堂的特点,在于它虽为园中的人工景观,却具有山林的自然景观的特色,在整个洛阳名园中,也仅此一处而已。因此,作者不仅细写石雕的荷花,还特别排用“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数句,极力畅写其特色。至于池南之堂,“屈曲甚邃”,犹如迷宫,“游者至此,往往相失”,这是它有别于其它两座殿堂的特姿。

李格非是一位主体意识极强的作家,他善于用自己的眼去观察并把握每座名园的总体特色,再用简洁朴实的文笔一一加以记写,使他笔下的十九座洛阳名园,得以各展风姿。他的《洛阳名园记》用笔很有分寸,当长则长,当短则短。最短的《紫金台张氏园》仅用四十二字。这一特色在本文中也相当突出。

古人写亭台楼阁记,往往有两种写法。第一种写法,如司马光的《独乐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章往往有为而发。或明言之,或深隐之。客观叙写之外,常常抒感慨,发言论。第二,如本文的写法,率皆客观叙写,作者无意要在记文中来点什么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