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赫作品分析

【生卒】:1838—1936

【介绍】:

奥地利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马赫主义的创始人。生于奥地利,死于德国。1864年任格拉斯大学教授,1901年停止教学生涯,被选为奥地利上议院议员。在自然科学上曾作出多方面的贡献。

马赫和他同时代的阿芬那留斯等人都标榜他们的哲学是一种尊重经验的哲学。他们提出要对以往哲学的经验进行批判,因而他们的哲学被称为经验批判主义,又称为马赫主义。

马赫标榜自己的哲学超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之外。他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认为没有主体(意识、感觉),就没有客体(世界)。他认为物体只不过是色、声、味等感觉“要素”的复合。所谓“要素”是既不属于心理的也不属于物理的所谓“中立的东西”。实质上,他的“要素”说不过是英国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论的翻版。他直接把要素等同于感觉,把物或物体当作感觉的符号,因此他在外表上把感觉当作是客观的,实际是把对象归结为感觉。这就成了主观的东西,因而是倒向了主观唯心主义。从这一点出发,马赫认为时间、空间、因果性等都是先天的、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马赫的哲学观点,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几十年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特别是他的科学方法的实证观点广泛地被科学家所接受。罗素的中性一元论和美国新实在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更是直接从马赫主义演化出来的。工具主义者所宣扬的所谓一切科学法则只是权宜之计的信念,也直接来自于马赫对物理学方法论的看法。马赫主义还曾被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利用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列宁说:“自然科学家马赫的哲学对于自然科学,就象基督徒犹大的接吻对于耶稣一样。马赫同样地把自然科学出卖给信仰主义,因为他实质上转到哲学唯心主义方面去了。”马赫的主要著作有《感觉的分析》、《认识和谬误》、《力学发展史》、《热学》、《光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