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查理作品分析

【生卒】:1821—1867

【介绍】:

法国著名诗人、文艺批评家,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现代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生于巴黎。幼年即丧父,母亲改嫁。他的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为将军,在法国第二帝国时期曾被任命为驻西班牙大使。他对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的心理状态不理解,常对波德莱尔采取高压手段。因此父子间的关系十分紧张。这种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但波德莱尔对母亲的感情却非常好。后来,波德莱尔继承了生父的遗产。1841年他开始写诗。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时,他参加了工人武装起义,并在巴黎的街垒上办过一份革命的报刊《大众解救》。1848年革命失败后,波德莱尔的内心充满了悲观和绝望。1857年路易·波拿巴政变后,这种悲观与绝望的心绪有增无减,他竟声言“从此不介入人类的任何论争”。青年时期,波德莱尔玩世不恭,挥金如土,以致欠债过多,企图自杀。1857年,诗人的诗集《恶之花》*出版,给诗人带来声誉,但第二帝国法庭竟以有伤风化的罪名,判处他三百法郎罚款,并勒令删去《雷斯诺斯》等6首所谓“淫诗”,1859年出版论著《泰奥菲尔·戈蒂耶论》,从此名声大振。其时。他的健康情况已经不佳。加上生活上的穷困潦倒,而常踯躅于巴黎闹市区,有时吸鸦片和大麻麻醉自己。1864年去比利时,想要筹集资金还债,但未能如愿。1865年,健康情况恶化。1866年,在一次参观中晕倒,从此得了失语症。7月,随母亲返回巴黎医治,终因医治无效,于这一年8月31日逝世。终年仅46岁。

波德莱尔的诗,描写饮酒、情欲,强调官能感受,表现了诗人愤世嫉俗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厌倦与逃避的思绪。他对资本主义的现存秩序充满了仇恨,正如他在致友人的信中所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整个的心(经过改装的),整个宗教意识,以及全部仇恨。”然而这种仇恨,正是从另一个极端反映了他对于健康、光明和某种神圣的事物的执着的追求,反映了他对于生活的幻想与爱恋。波德莱尔的著作,改变了世俗关于美丑善恶的看法。他认为,一切用最完美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诗人的隐秘的和真实的内心境界都是美的,善的。这种美学观,正反映了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显示了波德莱尔作为现代主义创始人之一的重要的地位。波德莱尔的诗,讴歌撒旦,赞美该隐,对一切的沉沦者和不幸者表示同情。这种从恶中挖掘美,是波德莱尔诗歌主要的艺术特征。波德莱尔的诗,打破了欧洲此前诗歌多选取自然与田园题材的藩篱,从城市的杂沓的人群中和渲闹中选材,这一点,体现了波德莱尔诗歌的选材情趣。波德莱尔的诗常用“通感”。他常让诗中的声、色、味互通。把斯威登堡的哲学“感应说”运用于文学,这是波德莱尔对于诗歌的重大贡献。从他以后,“通感”几乎成了所有象征派诗歌的主要艺术表现的标志。

波德莱尔的诗充满着悲观与绝望,有时流于晦涩费解,这是它的不足。但他的诗开创法国诗坛的一代新风,揭开了现代主义诗歌的新篇章,这又是波德莱尔对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纪德在《恶之花》*序文中曾称赞他是“无比的艺术家”。

除《恶之花》外,诗人尚有散文诗集《人为的天堂》(1860)《巴黎的忧郁》*(1869),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管窥》(1868)和《浪漫主义艺术》。他还翻译有美国诗人爱伦·坡*的《奇异故事集》和《奇异故事续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