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通感”,或译“交感”、“相应”、“交响”、“契合”、“感应”,是通过这种知觉写彼种知觉的写作技巧。
“感觉挪移”说的理论基础是瑞典18世纪神秘主义哲学家斯威登堡的“感应说”。这一学说认为,外部世界的万物之间,无论是人与自然或人的各种知觉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隐秘的、互相呼应的关系。
英国女诗人伊迪斯·西特威尔《晨曲》中写晨光下倾是“晨光又叽叽嘎嘎往下倾”是感觉挪移的典型例子。在诗人的幻觉中,晨光仿佛成了各种挤压磨擦的几何图形,向下倾时,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这是用听觉写视觉。
感觉挪移是象征派诗人常用的一种手法,是象征派诗歌风格的重要标志。当然,感觉挪移法并不是象征派诗人的专项发明或专利。我国古诗早就使用过这种手法。如杜甫名句“雨洗涓涓静,风吹细细香”,这是写美如修女之竹,是以嗅觉(香)写视觉(幻成美女之修竹)。钱钟书先生把这种手法看成是一种新的修辞格,命名“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