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索斯,约翰·多斯作品分析

【生卒】:1896—1970

【介绍】:

美国著名小说家,“迷惘的一代”*文学运动先驱人物之一。

帕索斯的祖父是葡萄牙移民,父亲是芝加哥著名的律师、历史学家。帕索斯童年在欧洲求学,1912年入哈佛大学。1916年毕业,后去西班牙学习建筑。不久,志愿加入医疗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在法国战地医疗队和美军医疗队服役,曾与意象派*诗人肯明斯*同事。帕索斯曾据此期的亲身经历写成长篇小说《三个士兵》*。1918年在巴黎当记者,同一些侨居巴黎的艺术家和退役军人有较密的来往。记者工作使他跑遍西班牙和其他一些国家,视野开阔,眼光敏锐,走上激进的道路。1926年,帕索斯参加《新群众》杂志编委会,采访罢工斗争,为共产党刊物撰稿。1927年因参加营救萨柯和樊塞蒂的活动被捕下狱。1928年他访问苏联,政治上,公开支持共产党的总统候选人,并谴责各种形式的统治和垄断。1937年,帕索斯访问西班牙。由于私人原因,他的一个友人被民主政府处死,而公开与苏联和美共决裂。从此开始反共宣传。1970年9月28日去世。

帕索斯的早期创作主要是在20年代。第1部作品是自传性质的中篇小说《一个青年人的成就——一九一七年》,通过对美国青年马丁·戈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际的描写,表现战争的极端残酷性,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这部小说反映了作者企图借助于社会主义思想来探索消灭帝国主义战争的途径。书中写道:“人们自然而然地倾向于互助,这就应该产生社会主义;而统治阶级则希望用锁链把我们束缚得更紧,这是社会主义所反对的。”此期代表性作品是长篇小说《三个士兵》(1921),描写三个应征入伍的美国青年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其中着重写了青年知识分子安德路斯在战争环境中怎样被迫放弃音乐创作的理想,表现的是“迷惘的一代”的主题。还有游记《老马返途》(1922)。中期创作是在他的思想转为激进,倾向左翼,支持苏联及美共的时期。作品主要有:小说《曼哈顿中转站》(1925),以一次大战前后的纽约为背景,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纽约记者、演员、律师、水手、工会干部等各类人物的生活。小说的现实性得到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热情称赞。之后的《美国》三部曲使帕索斯的创作登上高峰,它由《北纬四十二度》(1930)、《一九一九年》(1932)和《赚大钱》(1936)组成。1937年这三部小说辑为一本书,名为《美国》。小说全面描绘从19、20世纪之交到20世纪20年代初叶美国社会现实生活。帕索斯后期创作是在30年代末以后,思想向保守转化,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此期作品多表现由激进趋向保守的主题。作品主要有《哥伦比亚特区》(1952)三部曲,由《一个青年的经历》(1939)、《第一号》(1943)和《伟大的计划》(1949)组成。1952年辑为《哥伦比亚特区》,表现出作者对劳工运动、进步政治的失望。

帕索斯作品思想内容的倾向性时有变化,早期表现迷惘、失望的主题和厌战、反战的情绪;中期转向左翼,表现出激进主义倾向;后期则显出右的倾向,表现这种激进主义被资本主义大企业击败的历史,其作品的人物亦经历了从纵酒、到性自由、到自杀与精神崩溃的过程,充满悲观、失望的基调。

帕索斯的创作虽然庞大繁复,但结构上还是精心安排的,细节也取舍有度。他以美国社会为背景,描绘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有记者、演员、律师、水手、工会干部等的形象,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画面,呈现出独特的史诗般的风貌。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帕索斯大胆进行创新实验。第1种手法是由穿插在人物描写的章节之间的新闻剪辑、报纸的大小标题、广告、流行歌曲、官方文件等组成的“新闻短片”,用这些混合、剪接的时代文献来突出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为小说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背景,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感。第2种是描写美国各界知名人士的“人物传记”,如银行家波莫特·摩根、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报业大王威廉·伦道夫·赫斯特、建筑师弗兰克·蒂埃德·莱特、男明星鲁道夫·瓦伦丁、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激进派塞斯泰因·维布伦、进步作家约翰·里德、工人歌谣作者乔·希尔、工人运动领袖德布林等等,以突出历史的轮廓。第3种是接在人物描写或“新闻短片”后的“摄影机镜头”,描写作者自己成长的过程。这些新手法的使用,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绘出广阔的社会场景,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立体感。帕索斯笔下的人物多是“群像”式的,人物不是贯穿全书的始终,各人物彼此之间不发生任何必然联系,他们只是在某些具体事件中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