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诗歌

中国西藏诗歌

西藏诗歌是中国诗歌的一支,本条目简述西藏诗歌的历史部分。

早期西藏诗歌主要有民歌和宗教诗歌。西藏的民歌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又纯朴天真。这些广为流行的民歌构成了西藏诗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民歌没有确定的作者,主要靠口头流传.而且文本很多、差别很大,以口语化为其特征。宗教诗歌有祈祷文、赞美诗,圣歌等。这类诗歌为僧侣、学者之作,虽然宗教性强但却极富诗意。宗教诗歌是用古典藏语写作的(古典藏语在公元8世纪佛教从印度传人西藏后定型)。

在西藏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应区分两种不同的传统:一种是西藏本民族的文学创作;另一种是印度佛教的翻译。一般说来,世俗诗歌每行音节数是奇数。世俗诗歌形式变化较大,而宗教诗歌的形式相对来说比较正规。西藏诗律中没有长、短音节之分。而且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之间的差别的重要性不明确。另外,各种诗体中的用韵也不常见。从结构上讲,一首诗以其音节的多寡而区别于另一首诗。

下面对西藏诗歌作品加以初步的分类:(1)民歌;(2)仪式歌;(3)戏剧中的诗歌片断;(4)为格萨王节而写的歌;(5)《格萨尔王传》中的诗歌片断;(6)历史文献中的诗歌片断;(7)历史歌;(8)宗教歌、祈祷文和圣歌;(9)米拉日巴道歌集,即《米拉日巴十万道歌》。本文篇幅有限,只能介绍一些比较重要的诗体。民歌分为好几类,其中包括播种、收获和建房时的劳动号子。有几首情歌据认为是六世达赖喇嘛创作的,尤其值得一提。这些情歌朴实无华、新颖自然,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揭示了感情与礼仪之间无休无止的较量,例如:

东方的山巅上,

银色的月亮偷窥世间。

那个妙龄女郎的脸孔,

已经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显现。

西藏诗歌中闻名于世的《格萨尔王传》是一部英雄史诗,在中亚广泛流传。这部史诗运用韵文,夹杂散文形式而成,描写具有传奇色彩的格萨尔王的英雄事迹。

宗教作品中,《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经集中都有一些诗歌作品值得一提。《甘珠尔》和《丹珠尔》是藏文《大藏经》的两大组成部分。《甘珠尔》由“经”和一部分“律”组成,《丹珠尔》由“论”和一部分“律”组成。所谓“经”就是由弟子记录下来的佛所讲过的话;所谓“律”是指僧徒应守护之法,即戒律;所谓“论”是指后来的大师们对经所作的注解或对佛教教理所作的说明和发挥。藏文《大藏经》有许多版本,其中:1683年北京版《甘珠尔》为1055部,《丹珠尔》为3522部;1730年德格版《甘珠尔》为1114部,《丹珠尔》为3559部。《丹珠尔》目录由布顿·仁钦朱编纂(均为14世纪中叶编纂)。下面举德格版为例,说明它们的内容分类:

《甘珠尔》:律部、般若、华严、宝积、经部、续部、总目录。

《丹珠尔》:赞颂、续部、般若、中观、经疏、唯识、俱舍、律部、本生、书翰、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修身部、杂部、阿底峡小部集、总目录。

《丹珠尔》除了佛教内容外,有许多不完全属于宗教经典方面的内容;例如哲学、文法、诗歌、艺术、逻辑、历算、天文、医药等。不仅《丹珠尔》里的诗歌部分值得研究,《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经集的宗教内容也是诗歌作品,是以诗体把原来用梵文写成的印度佛教作品忠实地翻译成藏文的作品,这些诗歌一般由2行或4行构成,每行7到21个音节。此外,许多西藏本土的具有宗教性质的诗作也是模仿佛教译文写成的。

米拉日巴(1040—1120)是一位噶举派的僧人。噶举派为西藏佛教派别之一(其他几大教派为: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格鲁派等)。噶举派(音译:噶举巴),藏文意思为“口传”。噶举派的特点为师长用言语亲口传授教义,并注重密法的修炼,其僧徒多穿白衣,故又称“白教”。噶举派分两大传承系统。一是琼波南交巴在11或12世纪创始的香巴噶举。另一系统叫塔布噶举,是塔布拉杰在13世纪时创始。此系统可上溯到玛尔巴(1012—1097)和米拉日巴师徒。米拉日巴是塔布拉杰的老师,是西藏佛教史上一位重要高僧,但他首先是一位诗人。米拉日巴的传教方式主要是通过歌唱来进行的。《十万道歌》即是他的一部道歌集,是由他的弟子搜集整理的,在藏族民间流传极广。内容都是讲授佛教,但亦反映了当时社会情况和各阶层人们的思想状况。这些诗歌在写作技巧上多用比喻手法,描写细腻生动,其中叙述了诗人漫游的部分经历,并夹杂了大量的歌谣和对佛教教义富有诗意的阐述。实际上这些歌的数目还不到二百首,并非如书名所夸张的那样有十万首之多。这些诗表现了很强的个性,这在西藏文学中实属罕见,它对后世藏族诗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