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蒂斯,奥季塞夫斯作品分析

【生卒】:1911—

【介绍】:

希腊诗人。他生于克里特岛的一个富商家庭。早年在雅典大学学习法律,后赴巴黎攻读文学,青年时代开始写诗。17岁读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艾吕雅*的作品,觉得它可能使当代欧洲的超现实主义适应悠长、丰富和柔韧希腊传统。1935年他在《新文学》杂志上初露头角,他早期的两本诗集《方向》(1939)和《初升的太阳》(1934)都带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法西斯占领希腊期间,他作为一名希腊陆军中尉参加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战争。1943年他写了长诗《献给阿尔巴尼亚战役中牺牲的陆军少尉的英雄挽歌》,歌颂了希腊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一篇成熟之作,也是他创作史上的转折点,从此他的创作风格趋于明朗。

此后十几年间,他没有发表什么新诗作,直到1959年组诗《俊杰》的发表,给他带来极大的声誉。组诗的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运用了韵文与散文的交替,显示了人类从起源直到现在的缩影。其他重要作品有《对天七叹》(1960)、著名长篇组诗《理所当然》(1960)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和经历同希腊民族的苦难历史融合在一起,从而歌颂了世界万物和光明,1979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还有《光明树和第十四个美人》(1971)、《同胞》(1974)、《玛丽亚·奈弗莉》(1978)等。他的作品继承了希腊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古代神话的宝贵遗产,把民族传统与现代精神相结合,采取西方现代艺术的某些手法来进行创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有“饮口诗人”之称,多次歌颂太阳是因为太阳是希腊文化传统中的万物之神,他用彩色的笔精美细致描绘自己祖国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