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样派作品分析

本世纪60年代,法国文坛以《原样》*杂志为中心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有人把它看做是“新小说派”*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有人称它为“新新小说派”;还有人称它是“新新小说派”的分支。一译“如实”派。

本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政策失败。1963年5月的巴黎学生运动及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增加了法国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对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不满情绪。新的哲学倾向与精神分析学说在法国在进一步发展。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已扩展到文学批评界及其他领域,遂使法国“新批评”*派在文学批评界占据重要位置。“新小说”派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直接推动了当代作家对小说的探索、研究和革新。如此诸多因素,间接或直接地促使原样派文学的形成。

1960年春,法国一群多半不足30岁的力图创新的青年作家,如菲利浦·索莱尔斯*、让一勒内·干格南、雅克·库多尔、布瓦鲁费莱、雷诺·马蒂翁诸人共同发起,创建《原样》文学季刊。他们既做编委,亦做撰稿人。初期,他们与“新小说派”作家的思想观点、文学倾向极为接近,都宣扬摆脱、冲破一切传统手法的束缚,创作顺应时代发展的小说。《原样》为“新小说派”作家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之后《原样》扩展内容,成为“文学——哲学——科学——政治”的综合性杂志,为新兴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和语言理论研究等提供阵地。同时,杂志的创办者也积极地从事创作试验。《船闸》(1964)、《正剧》(1965)、《开放》(1966)、《你想象一下夜晚吧》(1968)、《H》(1973)等显著不同于“新小说派”作品的原样派代表著作接连问世。他们还编辑出版了一套《原样丛书》。这些文学活动得到了评论界的承认,已把它看做是一个文学流派,并冠之以“原样派”的称呼。60年代后期,《原样》编委经过集体研究、讨论并用集体名义发表了《总理论》(1968)。这部文学论著实际上已成了“原样派”的宣言书或声明书。此外,这一派理论著作还有让·里卡尔杜的《新小说的问题》(1967)、索莱尔斯的《逻辑》(1968)等,阐述了原样派的文学主张和原理。这样,原样派便成了一个有组织、有宣言、有理论的文学流派。

原样派有明显、独特的特征:一、原样派否定以往的“文学”的概念,认为那是“属于一个封闭的时代”的产物,必将成为过去。所以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索莱尔斯否定了他自己第一时期的作品,包括已取得很大声誉的短篇《挑战》(1957)和长篇《奇异的孤独》,甚至也多多少少地否定了他第二时期转向“新小说”的作品,进而,原样派还否定了以往文学的体裁。索莱尔斯说:“今天,我几乎是自由地在写作一本书,此书是杰出的、无法归类的,并不适合任何确切的形式,它既是小说,也是诗歌和评论。”二、原样派用“文字”取代“文学”。认为“文字”比“文学”更有广泛的含义。它不仅指文学,更把整个人类历史也看成是书面作品。他们认为,“曾称之为‘文学’的是属于一个封闭的时代,它正让位于一门新生的科学,即文字科学”。(蒲利浦·索莱尔斯语)三、原样派抛弃以往文学的人物和情节,十分注重作品的语言和结构,这与结构主义文学很相似。他们认为任何书面作品都是词语的结构,主张用“生产”取代“创作”的说法。四、原样派作家关心社会现实,注重文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联系,把“字”作为参与现实的具体行为。他们从事文学创作、热衷文学批评,探讨哲学、政治等学科的理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原样派”实际变成了“文学——哲学——科学——政治”的综合性派别。

原样派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代表作家除菲利浦·索莱尔斯外,还有让·蒂博多,有小说《开放》(1966),《你想象一下夜晚吧》(1968),让·皮埃尔·法耶*,有小说《船闸》(1964)。让·里卡尔杜、德尼·罗什、朱莉娅·克里斯特瓦等,也是该派的主要成员。原样派作家对那些受过冷遇的古今作家做过不少的研究工作;对当代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倾向是兼收并蓄,发表了不少较高水平的评论和研究文章;并为萨德(1740-1814)、洛特雷阿蒙(1846-1870)、安托南·阿尔托*、乔治·巴塔耶(1897-1962)等作家出过专刊,为研究当代法国文学积累很多珍贵材料。

原样派文学的影响基本限于法国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