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象征派诗人阿尔图尔·兰波*的代表作。一译《醉船》、《迷醉的船》。写于1871年,后收兰波《诗集》中。
这首诗共25节,每节4行,共100行。诗的大意是写一条小船,沿着一条美洲的内河顺流而下,“河水任我漂向我愿去的天涯”。于是有一年冬天,小船漂进了颠波、磅礴的大海。小船在大海中任意漂流,海水把舵和铁锚部给冲走。小船只得在大海漂流。它在海上见到“银海映星花,吞蔚兰”,见到溺死者苍白而怡然的尸体,见到阳光把碧海染赤,见到龙卷风、海上的回澜与激流,见到那“低低的太阳,带着令人惶恐的斑点,还见到夜色,白雪,海上黄的与白的璘光、冰川、从树上盘曲而下的巨蟒、“明亮如歌唱的鱼”、发情的海中巨兽等等。最后小船沉没了,留下了对于欧洲和向海中放纸船的孩子们的怀念。
《醉舟》表现了诗人厌弃现实,希望在浪游中得到各种各样感官刺激和迷醉的思绪,表达了诗人执意去寻找一个新世界的强烈愿望。诗中辽阔雄浑的笔触,瑰丽鲜艳的色彩,复杂和谐的音响和那种悲壮激昂的感情,确实可以悦人耳目,迷人心灵。《醉舟》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作。诗中那光怪陆离、色彩缤纷的幻象;经过推理的错乱所形成的“通灵者”——醉舟的形象;各种感觉频繁挪移的,令人目不暇接的瑰奇的景象,典型地体现了象征派诗歌的特征。
《醉舟》明显地受了巴那斯派首领勒贡特·德·利尔的影响,也受了波德莱尔*翻译的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潘的奇遇》的影响。兰波的中学老师伊桑巴尔与他人合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1835年8月15日《水星杂志》上。这篇文章证明,兰波1870年在伊桑巴尔姑母琴特家曾呆了一个多月,他读过当时颇为盛行的《绘图仓库》(1833-1862)一书。书中的绘图十分类似《醉舟》的个别描写。但伊桑巴尔得出结论:《醉舟》的象征是属于诗人自己的。这就解开了十七岁的兰波没有见到大海,何以能写出这样逼真的文字来的一个谜,也说明了兰波的《醉舟》出现的文学背景。
兰波的《醉舟》不但是象征主义*代表作,也是后来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先声。兰波因为这一首诗,极受超现实主义者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