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家顺
袁宏道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1),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2),丹楼珠塔,窃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3),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古根上(4),茗饮以为酒(5),浪纹树影以为侑(6),鱼鸟之飞沈,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7),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8),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这是作者在京城任礼部官员时所写的一篇游记小品。前段以写景为主,在作者笔下高梁桥附近确是京师形胜之处。这里清渠蜿蜒,长柳荫坡,渠中清流湍湍,群鱼畅游;周围佛寺棋置,丹楼珠塔,隐映在如烟丛翠之中;远望西山,朝夕晦明,似以山色以娱游人,所以引得士女云集,热闹非凡。作者用极简洁、极自然的笔调将高梁桥附近的景色描绘出来,远近层次分明,色彩明丽清新、气氛轻松活泼、动态婉然如见。景物描写得这般美,其中正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的心情。他的《游高梁桥》诗头两句“花时晴色酿芳原,出郭犹如出槛猿”恰可与此印证。
后段以写作者感兴为主,对景物又补写几笔。高梁桥附近虽游人如织,然而人们的兴趣却大不相同。一般“士女”来此清雅之地所追求的依然是世俗之乐;大摆筵席,丝管夹岸,炫耀富贵,甚至“喧嚣怒诟”,而对“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作者对这些人是很不以为然的。雅与俗,在对山水的态度上往往大异其趣,雅士善于从自然山水中了悟人生,生出超尘出世之想,得到一种心神净化的深层次的愉悦,而俗人不过是醉心于桃红柳绿,风暖草薰的境界,得到感官上的满足而已。作者运用反衬手法写出自己的清雅之致。他们“跌坐枯根上,茗饮以为酒”、“枯坐树下如痴禅者”,与一般游人之观赏方式自是不同,他们重在澄心观道,重在体味大自然的意趣。他们以“浪纹树影”为自己助兴,观“鱼鸟之飞沈”、“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总之,目之所及无不触然兴怀,使自己有一种“纵浪大化”的体验。他们追求的正是这种“天人合一”、“得意忘言”、物我混同的境界。世俗游人觉得世俗之人那种游观戏乐方式太浅薄,“于乐何有也!”在这种对比、反衬之中,更显出他们的清高。
这篇短文行文十分自然流畅,气韵生动。写景时,自然含情,写情时又不离开景物,作到了情趣与景物的和谐一致。在短短的文章中,自己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确实是一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清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