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的春天》序》鉴赏

作者: 余非

巴基

是在秋天,绿的凉亭枯黄了。霜蚀了的树叶从枝上落下来。但是太阳依旧带了温暖的微笑透过窗户。它在向着桌上失了色香的花儿谎说春天。只向着花儿吗?不,向着每个人。也向着你,也向着我。阳光偷偷进了心中,在下霜的秋天拿了春天的回忆来温暖那些心儿。

是在秋天,在我的棕色头发中间已经现了几根银丝。秋天(烦忧的生活)夺去了我面颊的玫瑰色。霜蚀了的幻梦,我的灵魂的幻梦落了……然而在我的心里依旧温暖地照耀着那太阳:那爱情。它给了我的那一对爱人一个春天的幻境。只给了他们两个吗:不!也给你,也给我。爱的温暖抚着疲倦的灵魂。给了它们一些春天的阳光拌和着的幻梦。

春天在秋天里微笑了;眼儿更灿烂地发亮了。真率的乐观主义抚慰着心儿。老年人看见自己的童心,便宽恕着青春的轻浮行为;青年人带着虔诚的了解望着白发的前辈。是的。是的!这一切都体现在这一段关于温和地忧郁的遇合的故事里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遇见过春天,都被春天吻印了不能够忘掉对回忆在心坎上。

这个故事就是我的编织幻梦的心儿的含泪微笑。请热爱地接受它吧,因为我把它热爱地献给你们。

1929年9月25日于布达佩斯 (巴金 译)

象《〈秋天里的春天〉序》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作为优秀的序言欣赏,又可以作为散文诗欣赏——仅从文体着眼,就有双重的欣赏价值。一般地说,序言担负着介绍评述一部作品及其作者的任务。这篇序言是为中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而写的。小说进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少年初恋的故事:两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中学生亚当和卖花女孩夏娃在秋天的集市上相遇,彼此发生了恋情,等到集市结束了,卖艺人离开了,他们的初恋也就成为永别。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

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情调、风格、方式结构描述故事?这些,在序言里都有体现;只是写得很巧妙,很含蓄,被浓重的抒情气息包裹着,被诗化了;不容易一眼看得清楚。其主要原因,我想在于作品中的一些重要词汇,都具有不确定性,含义呈流动状态,带有很大的比喻,象征性,有些场合,甚至出现多义重合叠加的现象。如“秋天”,有时指季节,有时指老年,有些场合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环境。再如“春天”,有时指季节,有时指童年,有时指爱情。“霜”、“太阳”“花儿”等词汇,也都具有非实指性。作者通过词义的变化流动,把自然界和人生、把自然界景物和社会现象勾通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复合立体的抒情、叙事方式。读这样的作品,停留在字面上是不够的,它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和个人的经历、人生感悟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