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胯下
【原典】
韩信①好带长剑,市中有一少年辱之,曰:“君带长剑,能杀人乎?若能杀人,可杀我也;若不能杀我,从我胯下过。”韩信遂②屈身,从胯下过。汉高祖③任为大将军,信召市中少年,语之曰:“汝昔年④欺我,今日可欺我乎?”少年乞命,信免其罪,与其一校官⑤也。
【注释】
①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称为“汉初三杰”。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韩信虽然为汉朝的建国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后来遭到汉高祖刘邦的疑忌,最后以谋反罪处死。此事详见《史记·淮阴侯列传》。②遂:于是。③汉高祖(前256~前195):刘邦,字季,秦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起兵反秦,受项羽之封为汉王,后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谥号高皇帝。④昔年:当年。⑤校官:校尉。
【译文】
韩信喜欢身佩长剑,在集市上,一位少年侮辱韩信,少年说:“你虽然身佩长剑,但你敢杀人吗?如果你敢杀人,可以把我杀了;如果你不敢杀我,那你就从我的两腿之间钻过去。”韩信于是弯着身体,从那位少年的两腿之间钻过。后来,汉高祖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后为楚王,将曾经侮辱过自己的那个少年召到跟前,对他说:“你过去欺负我,现在还可以欺负我吗?”那位少年求韩信饶命,韩信赦免了他的罪过,还封他做了一个校尉的官。
【延伸阅读】
每个人在社会上碌碌奔走,都希望有一天能够“出头”,可是古人早有告诫:“烦恼皆因强出头。”意即时机不到就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糊涂自保,积累力量才是最主要的。
人想“出头”是天经地义之事,不想“出头”的若不是有意淡泊名利,大概就是自暴自弃的白痴了;在自我心理压力、社会环境压力之下,要逃出“出头”的个人信念是很困难的。
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却勉强去做某些事。固然勉强去做也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成功,但这种可能性不高,通常的结果是做失败了,折损了自己的壮志,也惹来了一些嘲笑。“失败为成功之母”不是没有道理,可是在别人眼中,你的失败却是“能力不足”“自不量力”的同义词。在由别人掌控和分配机会的环境里,“失败”是一种不可逃避的致命伤,而且还会成为耻辱的印记,跟着你一辈子,这是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也是“强出头”的烦恼。
如果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可是客观环境却还未成熟。所谓“客观环境”是指“大势”和“人势”,“大势”是大环境的条件,“人势”是周遭人对你支持的程度。“大势”如果不合,以本身的能力强行“出头”,不无成功机会,但会多花很多力气;“人势”若无,想强行“出头”,必会遭到别人的打压排挤,也会伤害到别人。
古语有云:“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意思就是说,贵家子弟要洁身自好,不能随便浪掷宝贵的生命,因为他们身上还有更重要的责任。所谓身负重任,壮志未酬,怎么能因为小事而丧了命呢!韩信虽然不是贵家子,但他却是胸怀天下的大才,即是日后一代枭雄的汉高祖刘邦称赞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三杰之首。因为他是戡定天下的大才,所以自然不甘心和市井小儿争横斗狠,冒无谓的危险。韩信的选择屈服,是好汉不吃眼前亏,在不该费心的地方绝不浪费精力。韩信功成名就之后,召见旧日的仇人,他如下解释道:“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小忍是为了大谋。如果当初韩信冲冠一怒,刺杀了市井无赖,想必历史上便少了一个豪杰,而多了一个莽汉。韩信之所以为韩信,正在于这难能的隐忍。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韩信早年凭着隐忍,成就他的登台拜帅、裂地封侯的光辉业绩,晚年却因为淡忘了隐忍,锋芒太露、功高震主而落得个被诛杀的下场。不能忍竟可以使局面戏剧性地逆转!相比较而言,张良对于隐忍执行得最为彻底,所以他能够功成身退。早年萧何月下追韩信,世人常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慨叹知音之难觅,然而对于韩信而言,更真实的情况,恐怕是“成也在忍败也在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