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9】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17
(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印张12.25,2018年6月第1版,85元)
共11篇:[1]楼宇烈: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2]樊锦诗:敦煌莫高窟的价值及其现代文化角色;[3]曹洪欣:中医对生命的认知与健康维护;[4]杨立华:尽心知性:孟子哲学的精神;[5]郭齐家: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教育精神;[6]张帆:元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7]李孝聪:空间与形态——历史时期中外城市比较;[8]李梦溪:国学、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9]邓小南:宋代信息渠道得失谈;[10]张晋藩: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史鉴价值;[11]梁涛:荀子人性论辨正。
我们要回归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道路上,而不应该再继续地、任意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中国人文文化中顺应自然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但并非是要人来做天地宇宙万物的主宰,而是恰恰相反,要我们更加尊重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
曹洪欣《中医心悟》。中医的特征: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中医的基本原则:[1]天人相应,顺应自然;[2]形神统一,形神共养;[3]动静结合,协调平衡;[4]和调脏腑,阴平阳秘;[5]修德养身,“仁者寿”。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儒家的人生智慧,是德性和礼乐教化的智慧。儒家的主张是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来尽心、知性、知天。道家的人生智慧,是空灵和逍遥的智慧。它主张超越物欲和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自然生命以及自我的超拔飞跃,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佛家的人生智慧,是解脱和无执的智慧。佛家主张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的偏执,破开自我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征:天人合一;政教合一;文道结合;师严道尊。综合观(大教育观)、辩证观(对立统一观)、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人的内在道德自觉性、心性的内在道德功能)。
孔子说,一个人的修养,应该从学“诗”开始,以激发其情感和意志;进而学“礼”,以约束其言行;再学“乐”,以形成其性格,完善其品德。这就是他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易经、论语、孟子、孝经中,梳理抽绎出六组价值理论:仁爱、诚信、爱敬、忠恕、知耻、和同。
修身从知耻开始;学习国学,从诵读《论语》开始。
善法与良吏须结合,才能发挥“奉法者强则国强”的作用。王安石:“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
一个完整的人性论至少应包括:一是事实判断,即人性都包含哪些内容;二是价值判断,即人应该选择和追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