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5】人文之蕴:北京城的空间记忆
(刘凤云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3万字,2018年1月第1版,72元)
6章:[1]北京城营建中的“礼”:权力与秩序;[2]城市经纬:街区坊巷的形态;[3]空间的伸展:商业文明对城市的形塑;[4]出入庙堂:文人官僚的京城生活;[5]构屋与安居:风尚与习俗的规制;[6]园居:践行人与自然的交流。
城市,充溢着现代性理念的投影,而建筑空间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又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质实体。北京城市的传统与现代,在建筑空间的物质文化、历史记忆与现实中不断被唤醒、重构,塑造出了绵延的人文气息。城市营造、街道坊巷、商业市集、士人活动、宅邸设计与园林艺术,多样的城市空间提供了诸各场景,蕴含着繁复的文化符号与意义,为北京城市的人文气息赋予了复杂的内涵。这些情怀和记忆,借由文字、图画或物质文化的形式,凝结在这座城市之中,为今日北京城市气象积蕴了丰厚的人文传统。
元朝大都的建置与汉人有直接的关系,如刘秉忠、(先世瑞州人),“博学多才艺”,屡承顾问。
“北京”之称始于明,“帝京”。
《管子》有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中轴线体现了“中心”的意识,是“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权力意识的体现。
坊、乡、都、鄙的行政社区,行之久远,可谓古代中国最为普遍的社区规划形态。
明清时期的北京,其街巷的序次如果按大小级次排列的话,当为大街、街、小街、衚衕、巷等。如果按数量多寡排列的话,当依次为:衚衕、街、巷、大街、小街等。
在人类历史上,城市历来就具有商业的意义。
寺庙兼具市场功能。
北京,五朝古都的地位,令其城市风貌与中华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紧密相连。
入宫当直,是清代中下级京官一睹宫中情景的机会。
会馆始于明代,而以京城会馆开其先河。
四合院、封闭性、方正和中轴线对称、私人空间之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