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才傲物杜审言 近乡情怯宋之问

恃才傲物杜审言 近乡情怯宋之问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十分高傲,自言:作诗比屈原好,书法比王羲之强,写个判词都能气死苏轼的祖宗,堪称大唐第一不要脸诗人;宋之问为求官出卖老友,为夺诗句杀死外甥,捧着夜壶谄事二张,诗虽做的好,人品实在差,可谓古今第一奸佞诗人。

杜甫小时候是个好学生,勤学好问,发言踊跃,可是先生看见他就头疼。

有一次先生提问。

“同学们,你们认为谁是古往今来最好的诗人?”

杜甫立刻把手高高举起。

“我知道。”

“你说。”

“我爷爷。”

先生皱皱眉头。

“杜甫小朋友,你爷爷是不错,但古往今来最好的诗人应该是屈原、宋玉。”

“我爷爷说了,他是天下第一,屈原、宋玉只配做他小弟。”

先生不想和杜甫争辩。他接着问。

“同学们,从古到今最好的书法家是谁?”

这个问题所有小朋友都知道,所以全班同学都纷纷举手。杜甫为了引起老师注意,把双手都举起来,做了个投降的姿势。

先生指着坐在前排的一个小胖墩。

“你说。”

“王羲之。”

先生点了点头,其他同学都把手放下去,惟有杜甫依然高举。

“杜甫你怎么啦?”

“先生,小胖答错了。”

“那你认为是谁呀?”

“我爷爷。他说过去最好的书法家是王右军,但现在他是最好的,王羲之在他面前只能俯首称臣。”

先生知道杜家人比较霸道,得罪他们可能会丢掉饭碗,所以只好忍气吞声。他继续提问。

“同学们,古往今来最勇敢的人是谁?”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学童们七嘴八舌。有人说是荆轲、专诸,有人说是飞将军李广、楚霸王项羽,有人说是赵云、吕布,还有人说是大唐的尉迟敬德、秦叔宝。

先生绝望地发现,杜甫再次把手高高举起。他本想装作没看见,但杜甫不依不饶。

先生只好问:“杜甫,你又有什么高见?”

“先生,大家的答案都是错的。”

“难道又是你爷爷?”

其他学童都听出了先生的讽刺挖苦,哄堂大笑。杜甫不管不顾。

“古往今来最勇敢的人是我二伯。”

杜甫的二伯杜并十三岁为父报仇杀人,当时轰动一时,连武则天也知道这事。

先生说:“你二伯是很勇敢,不过古往今来第一恐怕算不上吧?”

“项羽他们的勇敢只是传说,其中有很多夸大的成分。我二伯那是真金白银如假包换。”

杜甫长大后自称“乾坤一腐儒”,他的一生不是在长安街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就是拖家带口“漂泊西南天地间”。那时诗歌写得再好也没有稿酬,主要用来博取名声和发牢骚。按理来说,混到这种地步的人应该非常谦逊,见了村干部都得叫领导,可恰恰相反,杜甫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自信和骄傲。他不止一次说过“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宣称写诗是我们老杜家的事,我爷爷的诗前无古人,你们其他人靠边站。他虽然推崇李白,也赞扬过何逊、阴铿和初唐四杰,但他显然有所保留,并不认为他们超越了自己的祖父。

这种骄傲自负来自遗传。他的祖父杜审言可能是大唐第一狂人。杜审言确实说过屈原、宋玉只配做他跟班,王羲之在他面前只能俯首称臣。

杜审言当时和李峤、崔融以及苏东坡的祖先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苏味道做天官侍郎的时候,刚中进士不久的杜审言还是小小的隰城尉。按照规定,他必须把自己的判词上交苏味道审核。第一次交完作业之后,他对守在外面等他一起下馆子的朋友说:“苏味道必死无疑。”

听到这话的人大吃一惊,赶紧追问原因。

杜审言回答说:“他看见我写的判词,必定羞愧而死。”

一般人只是年少轻狂,杜审言不是,到老依然狂妄。据说他临终的时候,宋之问等同时代著名诗人去看望他。他睁大眼睛挨个打量大家。

“我等了你们很久,有句话想和你们说。不把这句话说完,我死不瞑目。”

宋之问等以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杜审言要对自己的狂妄表示悔恨,所以都洗耳恭听。

杜审言说:“因为我的存在,你们一直做缩头乌龟。现在我要走了,你们总算有了出头之日。”

宋之问等人瞬间石化。

杜审言如此狂傲也不纯粹是大言欺人。他确实是当时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仅凭一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就足以扬名立万。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其中“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堪称神来之笔。明代著名诗论家胡应麟在他的《诗薮》中断言,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杜审言的狂傲使他得罪了不少人。当他从洛阳丞贬为吉州司户参军的时候,遭到司马周季重和司户郭若讷两位同僚的联手诬告,坐过一段时间牢。杜审言的儿子也就是杜甫的二伯杜并当时只有十三岁,下决心为父报仇。他在周季重举行宴会的时候怀揣利刃悄悄潜入周家,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周季重刺杀,随后自己也被乱棍打死。这件事当时天下知闻。后来官至宰相的“燕许大手笔”许国公苏颋亲自为杜并撰写墓志铭。

被杜审言轻视的苏味道是苏东坡的祖先,他是赵州栾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栾城人,所以后来苏东坡写文章经常自称赵郡苏轼。苏味道九岁能诗文,又是一位神仙童子。二十岁中进士,早年与同乡李峤齐名,世人把他们比作汉朝的苏武、李陵。苏味道做过咸阳尉。吏部侍郎裴行俭欣赏他的才学,召他随军两征突厥。他后来依附武则天及其宠臣张易之兄弟,先后三度拜相。

自唐高宗以后,宰相更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武则天标新立异改为凤阁鸾台平章事。

中宗即位后苏味道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晋升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还没赴任即病逝。他的次子苏份就在眉山定居,眉山苏氏后来出了三苏父子。

苏味道熟谙台阁故事,擅写章奏文字。武则天知道自己抢夺李唐王朝政权的行为不得人心,女人做皇帝更是犯了封建社会大忌,所以严厉弹压一切质疑。骆宾王已经被杀在先,陈子昂又传闻被武三思害死,苏味道只好明哲保身,处事模棱两可,尽量不得罪人,所以得到外号“苏模棱”。

苏味道是唐代格律诗成型时期的重要人物,不过所写多是应制之作,只有《正月十五夜》堪称佳构。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络绎不绝,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士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为绝唱。”

文章四友之一崔融最出名的是他的考试能力,据说他“应八科制举,皆及第”,这相当于拿到八个专业的学位,是个百科全书式的牛人。他做过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做太子时,崔融是他的侍读学士。崔融的《从军行》为人称道,但更多人只记得他写过“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

李峤是赵州赞皇人,他和苏味道不但是老乡,还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二十岁中进士,都曾依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兄弟,都曾做过位极人臣的凤阁鸾台平章事。不过李峤年轻的时候不畏强暴,敢于和著名酷吏来俊臣对抗。在监军镇压少数民族起义时,他曾独闯僚人居住的山洞劝降。

一般少年儿童做梦梦见的不是隔壁班的小女生就是变形金刚,李峤和大家不一样,梦见有仙人送他两支笔,从此以后文采飞扬。他晚年被封为赵国公。唐代文官好像没有人封王,所以李峤在诗人中的地位已经至高无上。

李峤官位既高,寿命也长,他早先和王勃、杨炯喝过酒,后来又同杜审言、苏味道一起吹牛。当这些人都去世之后,他成了诗坛祭酒,和贺知章、张若虚、张九龄、王翰交游。他的七言歌行《汾阴行》借汉武帝故事感叹兴亡盛衰,曾经洛阳纸贵。据说安史叛军逼近长安时,准备逃难的唐玄宗登上花萼楼最后看一眼舞榭歌台,听到伶人唱《汾阴行》的结尾。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

李隆基触景生情,无限感慨,连声赞叹李峤之才。

此外李峤还写过几首好诗,比如《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形象贴切却没有多少诗意,和王维那首咏画之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很相似。李峤最好的格律诗是《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这个杜学士应该就是杜审言。杜审言做过修文馆直学士。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

羁眺伤千里,劳歌动离愁。

其中“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可以媲美杜审言的“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唐代诗人中有人狂傲如杜审言,也有人谄媚如宋之问。如果说杜审言是大唐第一狂人,那宋之问就是大唐第一奸人。溜须拍马对常人只是权宜之计,宋之问却把它当作事业经营,几十年如一日。他可以为了一首诗杀害自己的外甥,可以为了做官告发自己朋友谋反,当上主考之后立刻收钱。可能有的看官会认为宋之问的奸诈在唐朝很难夺冠,武三思、杨国忠和李林甫等人才是大奸大恶,宋之问最多只能算唐朝诗人中的第一奸人。但是,武三思等人的奸诈是出于本能,奸诈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情有可原,而宋之问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升迁,他的奸诈纯粹出于贪婪。

宋之问的籍贯有两种说法,河南灵宝或山西汾阳。如果他真是刘希夷的舅舅,那么他更有可能是河南人,因为刘希夷是颍川或汝州人。颍川和汝州都在今天的河南境内。

宋之问成名也是在二十岁左右,按照史籍记载,他比外甥刘希夷小。上元二年(675年)也就是王勃写《滕王阁序》那年,舅甥两人同时进士及第。据说宋之问喜欢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希望刘希夷让给他。刘希夷开始答应,后来又反悔。宋之问恼羞成怒,让家奴用装土的麻袋将刘希夷压死。

开元名相张说的次子驸马张垍在他的《控鹤监秘记》中记载了宋之问另一件厚颜无耻的事,“之问尤谄事二张,为持溺器,人笑之”。二张就是英俊潇洒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他们都是武则天的宠臣和情人。张易之深得武则天信任,官至恒国公。武则天晚年兄弟俩把持朝政。大臣崔玄、张柬之等趁武则天病重,带领羽林军诛杀二张。张柬之从名字看比张昌宗更像张易之的兄弟,其实两人毫无关系。宋之问为了讨好张易之兄弟,竟然愿意为他们捧夜壶,实在匪夷所思。

张易之倒台之后,宋之问贬官泷州参军。泷州就是今天的广东罗定。宋之问在经过梅岭时写下两首名诗。其中一首是《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另一首是《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受不了岭南的天气燥热,也喝不惯阿二靓汤,竟然从广东逃回故乡。途经襄阳附近的时候写下另一首名作《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经历了这些变故,“天下丑其行”,但宋之问不以为然,他觉得在厚颜无耻的道路上,自己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成功?我才刚刚上路。宋之问回到洛阳后,探知友人张仲之和驸马都尉王同皎等试图刺杀宰相武三思,立刻让侄子告密,致使张仲之满门抄斩。宋之问因此当上鸿胪主簿,逃离贬所的事既往不咎。鸿胪寺掌管各种朝仪,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

他本来依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帮助他做了考功员外郎,史称“宋考功”。可是看到韦后女儿安乐公主后来居上,他又转而写诗称赞安乐公主仪态万方。安乐公主把他提拔为中书舍人。太平公主一气之下揭发他做主考的时候贪赃。宋之问被贬为越州长史。传说就是这次江南之行中他见到了骆宾王。

临淄王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发动政变,镇压韦后和安乐公主母女,拥戴他父亲相王李旦做皇帝。声名狼藉的宋之问再次遭到流放,地点又是他最不想去的岭南。李隆基觉得大唐帝国之所以变乱频繁,就是因为有太多宋之问这种毫无政治操守的小人,他当上皇帝后立刻派催命使者赶赴钦州下令将其赐死。

宋之问和王勃一样出身书香门第、才子世家,其父宋令文文武双全,“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官至左骁卫郎将和东台详正学士。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问擅长诗文,宋之悌骁勇过人,后来官至河东节度使,宋之逊书法精湛。他们一家和后来的三苏父子很像,可惜宋之问把才华用错了地方。

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他们的诗技巧纯熟,讲求声韵,属对精密,宣告律诗最终定型,因此格律诗又称“沈宋体”。

传闻被宋之问杀害的刘希夷是个美男子,诙谐幽默酒量惊人,不但会写诗而且擅弹琵琶精通音律。要是生在今天,肯定秒杀那些欺世盗名的所谓才子。当时流行律诗,但刘希夷擅长古体,所以文名不如宋之问。给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下面这首《代悲白头吟》。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直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据说当他写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时候,感觉这两句诗和石崇的“白首同所归”一样不吉利,决定删去。可是接下来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和这句大同小异,他不舍得再删,于是安慰自己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干脆连前一句一起保存。他把诗拿去向年龄相仿的舅舅宋之问炫耀。宋之问特别喜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听说没有其他人看过,恳求他割爱。刘希夷答应后又反悔,宋之问一怒之下把他杀害。

和宋之问齐名的沈佺期也是河南人。他们同一年出生,同一年中进士,都做过考功员外郎,都曾因受贿入狱,都曾依附张易之并因此遭到流放,而且流放地都是岭南,真是名副其实的难兄难弟。

沈佺期从岭南回来之后,写了首《回波乐词》调侃自己:“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他决定改变讨好目标,直接写诗取悦皇帝。这一招果然高明,不久他从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升为太子詹事,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高干待遇。

燕国公张说是开元初年的文坛领袖,他曾经称赞“沈三兄诗须还他第一”。同样有人把沈、宋比作苏武、李陵,“苏李居前,沈宋比肩”。抛开他们的人品不说,沈佺期和宋之问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确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流传下来的作品看,沈佺期比宋之问更有才华。他的两首边塞诗都堪称经典。

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后一首诗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本身却是标准的七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把“独不见”解为“伤思而不得见也”。诗中长安少妇的良人征戍辽阳,夫妻已经十年未见,音书渺茫。在这漠漠轻寒的夜里,芳心随秋叶飘零,思念如寒砧断续。

“谁谓”一般解作“谁说”,但这里似乎可以解作“你说”。“流黄”通常理解为绢做的罗帐。最后一联的意思应该是,你说空怀思念不能相见也就罢了,偏偏明月又来捣乱,提醒我你也在遥远的月光之下,今晚看来是睡不成了。后来晏殊写的“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意思和这句差不多。

沈佺期还写过一首《夜宿七盘岭》,从题目到声韵都是标准的五律,彻底摆脱了乐府的痕迹。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只有在寂静空山住过的人,方能领略“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