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如果不死
庞统在三国演义里,应该是风云人物,他曾经与诸葛亮齐名,道号“凤雏先生”。民间的广告传得更邪乎——“得一人可以安天下”。跟现在某些药品广告差不多,用一粒即可康复。可是,等庞统出场时,却成了一个陪衬人物,他要陪衬诸葛亮。按照艺术观点,这叫绿叶配红花(好像是“三突出”的创作方法,罗贯中懂得样板戏的创作套路?)。庞统是正面英雄人物,他要陪衬一号主要英雄人物,即诸葛亮。
庞统出场不是很多,却都是节骨眼儿的地方。要劲儿啊!先是给曹操献连环计,曹操当然知道庞统的名气,大概也是仰慕已久,是庞统的“粉丝”。庞统一说,他就真相信了,“行啊,庞先生,我听您的。”把所有的战船都锁在一起了。得,就等着周瑜来放火了。庞先生这就把曹操给狠狠地坑了一下。给赤壁大战打下了胜利的基础。中国戏剧中关于反映赤壁大战的不少,可是庞统的戏少。有名的京剧群英会,也没有庞统的戏。小时候看过一出皮影戏,是专门写庞统先生的。记得里边有这样的唱词:“论计谋我庞统是天下第一,小曹操怎能放在我的眼里。人曹营先用上连环之计,用此计帮一帮那小周瑜。”然后就给徐庶出主意,告诉他如何躲开这一场劫难,“小徐庶且听我把话说明,找差事赶紧走溜之大吉。转眼间曹孟德就要兵败如山,你先抽身而退把性命保全。”听听,这是个聪明人啊,也是一个狂妄的人啊。曹操、徐庶、周瑜在他眼里一律称作“小”,就是小儿科的意思吧。
庞统牛啊。此时他年纪并不大,也就是二十多岁,正是一个阳光热血青年,满肚子文化知识,又有献连环计的英雄业绩。按说,这样又聪明又年轻又能干的人物是应该受到东吴重用的。可实际情况出人意料。
为什么?庞统有才是有才,可是长相不行,按书中描写,庞先生相貌丑陋,个头小、皮肤黑、估计也是小鼻子小眼儿。用女人找对象的理论衡量,这等模样的男人实在拿不出手去。中国人自古就嚷嚷,人不可貌相。为什么总嚷嚷这句话?就是因为以貌取人的事情太多了。庞统先生要是赶上现在的年代就能得意了,现在是丑星吃香啊。你在舞台上看,你打开电视看,男人真是长得越丑越吃香,什么秃头了,什么小眼儿啊,什么歪瓜裂枣啊,又唱又跳又胡闹,出场费还是天价。当代的老百姓还就是爱这一口儿。你长得漂亮还不行呢,人们现在不喜欢小白脸儿。人们还有理呢,叫做审美疲劳。那咱们就审丑吧。什么难看看什么——演员越丑越有人缘;什么难听听什么——什么破锣嗓子都被称为有个性。中国人真是吃细粮吃顶了?见过一幅漫画,猪八戒绝食,大米饭?不想吃!白面馒头?不想吃!厨子不耐烦了,气呼呼地问猪八戒想吃什么,猪八戒羞答答地回答:想吃窝头。现在的人们可真是的,好吃的不好吃了,好看的不好看了。山不是山了,水不是水了。可三国那时代不行,小白脸儿吃香啊。庞先生真是生不逢时了。
鲁肃先生不俗气,他没有以貌取人,他领教了庞先生的才华之后,满腔热情地把庞先生作为重点人才推荐给了领导人孙权,“孙老板啊,您可得留下庞先生啊,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您也别管庞先生有没有文凭,人家可是有水平啊。”孙权还真让鲁肃给说动了,“老鲁啊,你说的这个人我听说过,都说这人有才,行了,先把他找来,见面谈谈吧。”可是一见面坏醋了,孙权看不上庞统,面试都没有过关。什么理由?他嫌庞统长得不好看。“鲁肃啊,你推荐的这叫什么人啊,你还说他有水平,瞧他长得这模样啊,长得也太没水平了。长成这模样也好意思出门上街乱逛?老鲁啊,你推荐的这人不行啊,我这里不能用这样的人,有损我老孙的企业形象啊。”读到这里,真是奇怪,你孙老板是找小蜜啊,还是找对象啊?你管人家什么长相啊?这一来弄得鲁肃老大没面子了,大窝脖。可是他说了不算,他也得听孙书记的啊。
鲁肃倒没有像周瑜那么小心眼,你孙老板不用,就得杀了。不能让敌人去用啊。鲁肃尴尬地说,“庞先生,孙先生这儿呢,就算了,也许孙先生有难处,不好安排您。这样吧,您去刘备先生那里去试试吧。刘老板那里也招工呢。您这两下子,到刘氏公司去,各方面的待遇肯定也不会错了。我再给您写封推荐信。”写到这里,真感慨鲁肃先生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伯乐啊。自己不能用的人才,竟能推荐到敌人那一方去。按照阶级斗争的观点,鲁肃真是有立场问题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你这不是助长敌人的力量吗?你可是真应该杀头了。可是如果按照经济一体化的原则,鲁肃先生倒是没有错,人类资源共享嘛。
咱们先不提鲁肃,接着说庞统。
庞统就臊答答地从孙权那里出来了,揣着鲁肃的介绍信跑到刘备那里找工作。这之前,诸葛亮也已经给庞统写了推荐信,他也揣在兜里呢。可是庞统没想到,读者也没想到,这位刘皇叔也有以貌取人的毛病(这是人类的通病吧?),一上来也面试了庞统一把,也是一百个看不上,一向和气宽厚的刘书记,这次怎么了?竟跟孙权一样,也是以貌取人,嫌庞统长得难看。好在刘备还不像孙权那样搞关门主义,看不上归看不上,他倒是挺客气,把庞统留下了。大概意思是,“哎呀,您庞先生大老远来了,也不容易,我总得给您个事儿由吧。”他把庞先生派到县里边当县长了。仅此一点,刘备就比现在一般的企业老板强许多,第一眼看不上,就赶紧让你走人,多待一分钟他也不乐意,怕得上“非典”似的。其实,你再仔细考察考察,或许人家真是个人才呢。现在的老板都牛啊,跟孙权似的。刘备不这样儿,我看不上你是看不上你,可你终归是一个人才嘛,也算是社会上的一个名人吧,我至少给你找个饭辙儿啊。至少我也给了一个县长当啊。可庞统还不知足呢,这距离他的期望值太远了。他满心不快地去上任了。
等于说庞统在孙权那里碰了个硬钉子。在刘备这里碰了个软钉子。
读《三国演义》到这里,谈歌有些不大相信了,刘备看不上庞统,就是因为庞统长得难看?这就不对了。刘备对庞士元先生可是仰慕已久啊。当年三顾诸葛亮之前,也是满世界疯了似地找庞先生啊。哪怕是有人提供庞先生线索的,刘备也有奖金的。跟当代那些疯狂的超级追星族没什么区别,大概做梦都想让庞先生签个字儿什么的。怎么?这一见面,就嫌人家不好看了?你刘备也不是找女秘书,也不是给你闺女找对象,至于吗?按照刘备的性格,这都不对。如果往深里猜,刘备是动了心思了,他应该是怕诸葛亮不高兴。他现在还不知道诸葛亮是什么意见呢。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你庞先生跟诸葛亮有没有什么过节啊?你们知识分子之间最爱闹意见了。你们别再有什么很深的个人成见吧?你这就来我的公司上班,诸葛亮先生能同意吗?如果诸葛亮不同意,再闹开了情绪,一扔挑子,我这里的工作还干不干了。我老刘的买卖还开不开了?你老先生先找个地方凉快凉快去吧。诸葛亮先生现在外地出差,等他回来,我跟他商量商量再说吧。
这应该是刘备的真实心思。怎么说刘老板能当一把手呢?精啊!
其实庞统也是玩票,他兜里就装着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信呢。他就是不掏出来,似乎就要凭着自己的真本事试试。这里边也就有了问题,庞统这事办得显着挺虚荣。既然有诸葛亮和鲁肃的亲笔信,你干吗不掏出来呢?要不你就别让鲁肃和诸葛亮写推荐信啊。你长相不好,这你应该自己知道啊。如果没有朋友的热情介绍和推荐,哪个企业的大老板能上来就了解你呢?你长成这样,把你放在公司企业里,你出来进去的,也的确影响企业形象嘛。如果你是有脸面的朋友介绍来的,那可就不一样了。可这庞统有点小脾气儿,使小性子。你刘老板不是不了解我吗,好,咱们走着瞧。我非干出个样子来让你看看。
说好听点,庞统这人要强。说难听点,这也是知识分子的臭毛病。叫劲!
下面的戏挺有意思。诸葛亮办差回来了,一回来就问刘备,“刘老板啊,新来的庞统先生干什么呢?”诸葛亮满以为刘备不得给庞统一个重要差事啊。刘备挺不好意思了,“喷啧!这事儿闹的,真对不住您啊,我把庞先生放下边去了。”刘备其实很聪明,这个人情我怎么也得卖给你诸葛亮。你说用姓庞的,咱就用他;你说不用,咱就不用。诸葛亮多明白啊,他当然知道这是大老板卖人情给他,“哎呀,刘老板啊,老庞可是个人才啊。您怎么能让他当个小小的县长呢?行了,快点把老庞接回来吧。”
这出戏还没完呢。话分两头儿,这边诸葛亮跟刘备商量怎么安排庞先生的工作呢,那边张飞正在下边视察工作。老张就视察到了庞统的县里。这个庞统县长刚刚多喝了几杯,正躺着睡大觉呢,按书中所讲,即“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就是说庞县长不理政务,不作为,什么也不管,公务一大堆,都耽误着呢。看吧,知识分子的臭毛病出来了不是。你刘备不是不重用我吗?我还不给你好好干呢。县里工作一大堆,都扔在一边了。张飞多负责任啊,这可是我大哥的生意啊,你小子敢给耽搁了。得,张老三发火了。其实,庞统就等着你发火呢。来啊,看看我的真本事。当场处理公务,一会儿的工夫。三下五除二,齐了。调头问张飞:“老张,你看我怎么样?还有什么事儿耽误了?”张三爷服了,“嘿嘿,老庞,你行啊。人才啊。怎么我大哥就让你当个小县长呢?不行,这事儿我得跟我大哥说说。”这也应该是在庞统的策划之内。张飞成了见证人。这一个情节读起来好看有趣,可细分析起来有点儿悬乎。庞统有点作秀的味道。想啊,一会儿的工夫,把积案都处理了?这里边的事儿你庞统一件一件地都调査过了吗?这样匆匆忙忙处理,保不齐就有冤假错案。可是庞县长就管不了许多了。反正我处理完了。
这出戏也就唱完了。张飞赶紧着把庞先生带回去,张飞肯定进门就嚷嚷:“大哥啊,这庞先生怎么当了个小县长呢?这可是大人才啊。得重用啊。”刘备忙着赔情,“真是对不起了,庞先生,我这个人眼拙,老粗,没文化,不认识人才(当年满世界找庞统的事儿肯定不承认了),您就多包涵吧。”诸葛亮也赔礼啊,“老庞啊,你看这事儿弄的,正赶上我不在家。这些日子委屈你了。”接下来就是摆上一桌子,好酒好菜端上来,给庞先生正式接风洗尘。这面子算是给足了。庞统心里肯定美得不行。刘老板不错嘛。其实,他就钻了刘备给他下的套儿。你知识分子不就是要面子吗,给你!给足了你!你出死力气干活吧。
刘备给庞统封的职务,副军师。也在诸葛亮之下。这叫水大漫不过船去。你风雏先生再能干,可你也是后来的嘛。如果把刘备跟诸葛亮比做夫妻关系,你庞士元就是个二姨太太。你不能超过诸葛军师啊(大概工资也跟诸葛亮有差距,至少年底奖金不一样。当然,刘备年底偷着给你塞红包,那是另说)。刘备再宠爱你,可也得大老婆当家做主。其实,刘备心里也知道庞士元能干,否则,他进军成都,也不会让庞统跟着。但是,谁让你老庞来得晚呢?先来后到,自古通例。好在庞统挺乐意,这事儿也就摆平了。刘备聪明,他这样安排,应该说是煞费苦心,有一个让知识分子团结的策略问题。
庞统给刘备的确出了不少好主意,可惜刘备都没有用。比如设宴杀刘璋。刘备下不了手。其实刘备这是作秀。你心眼软,你干吗夺人家的地盘啊。眼看着快打到成都了,诸葛亮也忙着写来信,让刘备悠着点,或许庞统太想表现自己了,急功近利,不顾危险,催着刘备出兵进攻,在落风坡毙命。时年三十一岁。年纪轻轻的,可惜了。谈歌猜测,这是老庞心眼太小了。他是急于建功立业,你们不是都认为我来得晚,工龄短吗?好,我干点实事,让你们看看。我得超过诸葛亮。诸葛亮来信让他们稳着点儿,老庞却猜想是诸葛亮忌妒他。所以才冒险进军,就有了落凤坡这一个死劫。
不妨妄猜一下,如果庞统不死,把这个副军师当到底,一直等到刘备死之后,庞统跟诸葛亮在一朝共事,这两个人能不能尿到一个壶里?还真是个事儿。就冲庞统总是猜测诸葛亮的情节,两个人一起共事,打不打架?还真悬。善良的人们总是理想化,比如,对两个能干的人物在一起,多是猜测他们如何取长补短,如何精诚团结,很少去想他们互相猜忌,互相倾轧,互相陷害。这种事情,中国历来不少,外国也同样。人嘛,这似乎是一个弱点。比如春秋战国时代的孙膑与庞涓,李斯与韩非子。本来是同学,有什么比同学更亲切的呢。如果两个人不在一起,大概是好得不行。提起对方,自己也光荣,那是我同学啊。可是放在一起呢?就闹事儿,还闹出凶杀案来。这庞统啊,或许真的是死早了,如果晚些时候再去世,他与诸葛亮不定闹出什么新鲜事儿来呢?
不妨再举一个当代的例子,谈歌认识的一个作家,姑且叫他张三吧,是一个当领导干部的,当然有些权力,对外省的一个名叫李四的作家比较认可,二人偶然一次交往了,张三是个热心肠,得知李四在原来的单位处境不好,便极力向自己的上级力荐,把李四调了过来,安排了职务,还给了住房。按说,这件事儿对李四来讲,就是天大的恩情了吧。李四呢,肯定得感谢吧?谁能想到,他调来之后,没过多久,就使用阴谋手段把张三修理下去了。以至于最后张三都没有了立足之地。这件事,许多作家都知道。人们除了骂张三目光短浅,不识好赖人,我们对李四还能讲什么呢?实在不好讲什么,他或许是李斯或许是庞涓这样的人物。那天谈歌见了张三,劝他想开点儿,他无奈地朝谈歌苦笑,“想不开又能怎么样?也算是我人生的一个教训吧。”
写到这里,谈歌想起了知识分子常常窝里斗的毛病。谈歌心里微微有了些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