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画堂朱户

不肯画堂朱户

王安国是北宋词人,他是诗人王安石的弟弟,《清平乐·春晚》就是他的著名作品之一,此词原文为: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王安国自幼苦学,到宋神宗熙宁初年,他便做了秘书阁的校理之官。他为人耿直正派,从不趋炎附势。

一次,王安国正在家中津津有味地吟晏殊那首脍炙人口的《采桑子》词。王安国读着读着,觉得这首词音节响亮,情感深沉,犹如天际几声雁唳。尽管是那样短促的数声,却如此悲凉凄切,盘旋回荡,读后使人心潮久久难以平静。吟诵着它,真如饮一杯醇香的美酒,给人无穷的回味魅力。

王安石看到王安国读《采桑子》词读得如醉如痴,便打趣地对他说:“晏殊身为朝廷重臣,也填词取乐吗?”

言外之意是,有官职身份的人不应该去触及词这种“艳科”。

王安国听了哥哥的话,很不以为然,更为晏殊抱不平,因此便十分客气地回敬了哥哥一句:“晏公不过是高兴的时候,偶尔写上一两首罢了。难道这就说明他的志向、志趣完全在填词取乐上吗?”这可以看出王安国不以为作词便损于朝廷大臣的风度,相反,他倒觉得哥哥王安石有些过分固执了。

其实,王安国有些误解哥哥,因为王安石自己也填词,如他写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不仅在当时为人们传唱,使一时洛阳纸贵,而且还成为千古绝唱。

王安国在仕途上非常不得意,不但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相反,被当朝权贵吕惠卿——这个先是谄媚逢迎王安石,得势后又反过来陷害、排挤王安石的小人,借事加害,最后丢弃官职,被放归故里。这对王安国说来是个不小的打击,但他却对此漠然处之。

为了表明他的心境,王安国于是挥笔写了《清平乐·春晚》,“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便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此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便是写残春景象。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地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

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惜此时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惜之情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

此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驾《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琵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感,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王安国既是词人也是诗人,他的写景诗则风发泉涌,《同器之过金山寺兼呈潜道》《滕王阁感怀》皆有慷慨之气。其诗又工于用事,人称“对偶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