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舍阇鬼喻
【原文】
昔有二毗舍阇鬼[1],共有一箧[2]、一杖、一屐。二鬼共诤,各各欲得。二鬼纷纭,竟日[3]不能使平。时有一人来见之已,而问之言:“此箧、杖、屐有何奇异,汝等共诤,嗔忿乃尔[4]?”二鬼答言:“我此箧者,能出一切衣服,饮食,床褥,卧具,资生之物尽从中出;执此杖者,怨敌归服,无敢与诤;着此屐者,能令人飞行无罣碍[5]。”此人闻已,即语鬼言:“汝等小远,我当为尔平等分之。”鬼闻其语,寻即远避。此人即时抱箧,捉杖,蹑屐而飞。二鬼愕然,竟无所得。人语鬼言:“尔等所诤,我已得去。今使尔等更无所诤。”
毗舍阇这,喻于众魔及以外道;布施如箧,人天五道资用之具,皆从口出;禅定如杖,消伏魔怨烦恼之贼;持戒如屐,必升人天。诸魔外道诤箧者,喻于有漏[6]中强求果报,空无所得。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禅定,便得离苦,获得道果。
【注释】
[1] 毗舍阇(shé)鬼:佛经里的饿鬼,吸食生灵的精气血肉,亦称癫狂鬼、吸血鬼等。
[2] 箧:小箱子一类的器物。
[3] 竟日:从早到晚,终日。
[4] 乃尔:如此地步。
[5] 罣(guà)碍:罣,同“挂”,指牵挂之意。
[6] 有漏:佛教指有烦恼的事物。生死是最大的有漏。
【译文】
从前有两个饿鬼,共同拥有一只宝箱、一根拐杖和一双木屐。两个鬼争执起来,都想独占这三样东西。他们吵了整整一天,也没能使其平分。这时有一个人走来,见了这般情形,便问道:“这宝箱、拐杖和木屐有什么奇异之处,你们争执得这般怒气冲冲?”两个饿鬼答道:“我们这只宝箱,能产生一切东西,衣服、饮食、床褥、卧具之类生活用品,都可从里面得到;拿到这根拐杖,就能降妖伏魔,没有人敢与我们对抗了:再穿上这木屐,就能健步如飞。”这过路的人听到这话,便对两个饿鬼说:“你们稍稍退后一点,让我来替你们平分这三件宝物。”两个饿鬼听了这话,便马上远远地避开了。这个人旋即抱着宝箱,抓起拐杖,穿上木屐飞腾而去。两个饿鬼大吃一惊,竟然一无所得了。那人对鬼说道:“你俩所争的东西,我拿去了。这下你们再没有什么好争的了。”
这两个饿鬼好比是那些修行旁门外道的人;宝箱可比作是布施,天上人间的五道众生所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具都可从这里面产生;禅定则好比是拐杖,可以降伏邪魔、烦恼之类的怨贼;持戒就如同木屐,穿上它就能够由此升入超越世俗的清净境界。那些众魔外道不断争这个宝箱,比喻这些异教徒在烦恼垢染中强求果报,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但若是能修行善行、布施、持戒、禅定,就一定能够摆脱人生苦恼,获得正果。
【评析】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而文中的那两个饿鬼争来争去,最后却便宜了那个过路的人,它所讲的道理和这个故事的确有些相似。生活中这样的故事也很多,人们往往会在没有看清敌人状况之时,盲目与人勾结,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了利。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之间,都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该钩心斗角。否则,一个不小心就会使敌人有机可乘,让彼此遭受灾难。
故事征引
大智与小智
从前,在古印度波罗奈国有两个商人,其中有一个聪明能干,年纪又较轻,所以人们称他为“小智”。还有一位商人,年龄稍大些,人们称他为“大智”。
有一年,大智与小智商量着合伙做生意。刚开始说好只要赢利了,两人就一起平分。可是后来大智却出尔反尔,一再找借口不愿意跟小智平分。他对小智说:“因为我是大智,你是小智,所以赢利之后我要得三分之二,你得三分之一。”小智听了也不同意,一直提出必须平分,两人争论不休。
忽然间,大智想出一个主意,他说:“要不这样吧,咱附近不是有棵大树吗,树神甚为灵验,我们何不明日请它给我们主持个公道呢!”小智答应了。
当天夜里,大智就把自己的父亲背到大树下,藏到树洞内,然后对父亲说:“明天我与小智会请示树神如何分钱财,那时候你就在树洞里说:‘小智一份,大智两份’,千万不要弄错啊。”
到了第二天,小智、大智同一时间来到大树下,焚告完毕之后,两人便开始祷告,请示如何分配赢利。“树神”发话说:“大智得两份,小智得一份。”这时大智正为自己的奸计成功而拍手叫好呢!突然听到小智说:“我要亲眼看看树神到底长什么样子。”
于是,他急忙跑回家,抱来一捆稻草塞进了树洞,随即点燃火,顿时浓烟四起。大智的父亲在树洞内被呛得喘不过气来,后来终于忍受不住,顺着洞壁爬上树,不小心又从树上掉了下来,口中还不住地嚷道:“大智荒唐,小智正当,二人平分钱财,理所应当。大智荒唐,将我藏入树洞,就为多占钱财,害父烧伤全身。”
大智见丑事已经败露了,只得答应与小智平分赢利。但是,小智再也不愿意与大智合伙了。